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加快一体化建设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非交往史上新的里程碑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文化
 
不同的民族 相同的课题
更新日期: 11 15, 2010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刘薇
从抢救纳西族东巴文化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难题

 

始自唐宋时期,传承了几千年的东巴文化,在中国文化革命那个特殊年代(20世纪60-70年代)被视为封建迷信,大量的东巴经书被烧毁,目前仅存于世的大约 3万卷经书,又散落藏于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法国吉梅特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各地。所幸留在中国的大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二。

 

资金的缺乏是东巴文化保护的一大瓶颈。保存东巴经意味着要把它们译成现代文字。尽管东巴象形文只有 1400个图形字符,但由于字与字之间大多以省略意义书写,因此经书就像是个故事提要。老东巴要先将这些字符翻译成纳西语,然后在学者的帮助下翻译成汉语。"同样一段经文,一个神话知识全面丰富的东巴可能会为你讲上 2个小时,一个不熟悉的也可能只用几分钟就讲完了,"导演张旭说到。因此经文的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浩大的工程。尽管政府每年出资支持,缺口仍然很大。

 

自然的难题也随着严酷无情的时间接踵而来:尽管现在政府的重视给古老的民族文化带来新生,但时间不等人。令人心焦的是能正确释读东巴象形文字在丽江只有十几位了。由于东巴教在文革期间被禁止,几乎没有人再学习东巴技能, 2009年,丽江香格里拉县三霸乡95岁的老东巴习阿牛(Xi Anian)的过世让"东巴粉丝们"唏嘘不已,张旭难过地说:"能够完全掌握东巴技能的老东巴已不足10人,且都已年逾 8旬,我担心他们很可能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全部离世。如果东巴自然传承的问题不能解决,东巴文化将面临着一个现代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活的文化走向死亡的残酷的现实。" 到2003年,东巴文化研究院聘请的十几位造诣精深的老东巴祭师全部去世,过去老东巴解读经典相互辩论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

 

因人口稀少,其文化一度成为"弱势文化"并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正逐步减少、变异,面临消失的危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文化发展的新载体,特别是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文化大省的文化旅游业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变上开始扮演主角。但旅游业的发展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加速了民族文化变迁的进程。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离开深山村落,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东巴文化为核心内涵的丽江也不例外, 70% 的纳西族儿童不再用纳西话交流;除一些中老年妇女外,年青人只是在民族节日和迎宾活动等场合才会象征性的穿民族服装;本应出现在村落里的各种祭祀仪式出现在以挣钱为目的的演出中。

 

"东巴文化看上去一片繁荣,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流于肤浅,这是商业操作、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繁荣假象 ",杨福泉对此忧心忡忡。古老的民族文化如何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现代文明不断深入的今天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最大的难题。

   Previous   1   2   3   4   5   Next  

 

每日要闻 更多
-国土资源部要求防止各地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谈物价形势与价格改革
-“2012中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幕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专家:实际收入在下降
-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人物 更多
-汪勤梅:中国第一项“非洲研究奖学金”设立人
-《中国人在非洲》广告片背后的故事
-对话中非“文化苦旅”的先行者李松山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同等重要
-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合作健康发展
-20+20:新的20/20远景
-思想的盛宴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