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
丽江郊外的黄山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教室里传来了朗读东巴文字的声音, 1999年起,纳西族人聚居的学校里每周安排3课时用于教授包括象形文字、民间传说和民俗在内的东巴文化。发起这一教育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琳娜介绍说,孩子们将在初中毕业前接受六年东巴文化普及教育。这是政府意识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后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丽江市政府投入400万元翻译出版了 100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并从2008年起 , 每年又投入1000万元用于包括东巴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先后成立了东巴文化研究所、东巴文化博物院。由于政府的重视,云南民族大学开办了东巴文化方向班,用于培养学士、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
和丽宝是土生土长的纳西族人,1991年 16岁的他来到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向在那里协助翻译东巴经的老东巴拜师学艺。十多年来,在老东巴身旁耳濡目染基本掌握了包括书写象形文字、识别古籍文献、主持祭祀仪式、剪纸、绘画等一个东巴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丽宝是幸运的。 2009年,35岁的和丽宝成为了丽江东巴博物院第一位具有国家公务员正式编制的东巴。 "国家能够给予一个祭师公务员的编制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这太难得了!面对濒临消失的古老文化,省里特批的这个编制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了政府对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尽管目前只有一个编制,但对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府迈出了重要一步",东巴文化博物院院长李锡先生对《中非》说到。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已从政府发展到社会行为,不仅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村的建设有民资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的培养也有赖于社会力量,如丽江大研镇纳西古乐团开办了古乐传习班,招收了 120余名中外学员;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8期培训班培训了285名纳西青年。
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不仅来自当地,也来自中国各地乃至国外。 1997年11月,在张旭的倡导下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宣告成立,开始致力于国际东巴经典古籍课题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的资助。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这个NGO组织保护东巴文化遗产的行为给予了道义上的全力支持,并协助与其它藏有东巴经的国际研究机构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巴经共享联盟项目开始启动,奥皮茨教授表示:"我们希望为纳西族本土与国际间的东巴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东巴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的互动与沟通,使这个古老的文化在当代文化艺术中获得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