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加快一体化建设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非交往史上新的里程碑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文化
 
不同的民族 相同的课题
更新日期: 11 15, 2010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刘薇
从抢救纳西族东巴文化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碰撞

 

特有的东巴文化为丽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丽江市统计局发布数据, 2009年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58.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1.21%,旅游业总收入 88.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9%

 

79岁的和国华现在成了丽江古城东巴宫的大明星。白天,他站在大门外,身穿祭师礼服,手持法杖等待愿意同他合影留念的游客,后者拍一次需要向他支付 2元钱的拍照费。晚上在东巴宫内,游客又可以见到他表演东巴舞蹈。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和国华对现有的生活感到满足。像和国华这样的东巴现在在丽江古城的旅游景点或饭店中还有不少。在文化复兴的背后这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民俗展示也遭受了"伪民俗"、"伪文化"的质疑。质疑的核心问题似乎具有普遍的国际性:商业色彩使其失去了真正的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

 

对此,李锡院长对《中非》说: "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东巴文化的生存土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急剧流失,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仅存在于个别偏远落后的高寒山区,这是不争事实。口传心授是东巴文化在历史年代传承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与传承是项重大课题。"

 

据李院长介绍,博物院招收的285名学习东巴的纳西青年学成后全部回到了民间,他们中一部分回到农村用于满足民间的需要,成为传统的比较正式的东巴。另一部分则工作在旅游景点。作为职业,他们在宾馆、饭店等地扮演东巴角色展示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成为他们获取生存的手段。"从积极的一面看,这部分人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在谋生中实现了文化传承",李说到。改革初期,遭受过打击的东巴文化一度被冷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东巴文化成为丽江的金字招牌,学习东巴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以东巴文化为主题的丽江旅游景区玉水寨为例,它不仅常年聘请 3位大东巴主持日常事务,还组织一年一度的祭自然神盛大法会。得益于东巴文化的支撑,玉水寨年收入在四、五千万元人民币。经营的成功促使它出资开办了东巴文化学校,培养更多的东巴文化爱好者。玉水寨还被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指定为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对其资助进行纳西民族古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研究、展示等工作。

与在经济不发达时代东巴传承仅靠家族内部口传心授相比,现代传承方式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确面临消失的危险,但我们客观分析文化的实质,对于文化的发展还是应该有信心的,"李院长肯定地说 "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以前的模式,它需要与时俱进,所以说东巴文化既古老又现代。纳西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它把宗教变成了一种文化,在与旅游挂钩的同时,它的价值得到了最大体现。丽江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需要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寻找探索古老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点。"

 

对于商业化的民俗活动,李院长认为一方面需要增加它文化的内涵,不能只注重外表,另一方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以纳西古乐为例,纳西古乐原本是百姓自娱自乐的演奏方式,如果没有旅游经济的推动,学艺的人仍是少数,它依旧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东巴文化也如此,过去只有几个老东巴在传承这种文化,现在很多人在学,因为它产生了经济效益,这个积极的意义是不该被否定的!如果封闭了这个文化纯粹地去保留,它只会成为僵硬的博物馆式文化。 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权利,纳西族有句话"谁人不想富,天打雷轰",所以我们要承认人类赚钱的天性。"李锡说,"可以说,东巴文化的传承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探索了一条道路。"

   Previous   1   2   3   4   5   Next  

 

每日要闻 更多
-国土资源部要求防止各地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谈物价形势与价格改革
-“2012中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幕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专家:实际收入在下降
-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人物 更多
-汪勤梅:中国第一项“非洲研究奖学金”设立人
-《中国人在非洲》广告片背后的故事
-对话中非“文化苦旅”的先行者李松山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同等重要
-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合作健康发展
-20+20:新的20/20远景
-思想的盛宴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