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梦非洲----1987年11月,应美国非洲研究会(A.S.A)邀请,张象赴丹佛出席"非洲自由30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他的有关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加纳的研究论文受到美国和来自非洲学者的关注,然而在交谈中得知他并没有去过加纳时,就不再同他深谈,张象深受刺激。去非洲成了他的又一个梦想。1993年,在中国国家教委的资助下,张象终于踏上了加纳的土地,成为加纳大学的客座教授,为研究生和教师开设一门关于中国与非洲历史比较的专题课,他的课程受到加纳社科院非洲研究所所长Kwame Arhin的赞赏,称他将复杂的中国历史清晰地介绍给非洲读者。加纳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音乐学院也在其中。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张象常常拿着从国内带来的音乐盘到音乐学院交流,那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如《梁祝》等深受非洲师生的喜爱,同时,张象也开始接触非洲音乐。在他看来,非洲音乐最为突出的是鲜明的节奏,富有变化;中国音乐重在旋律,优美动听;而西方的特色在于和声,浑厚宽广。从非洲回国后,张象对非洲的感情更深了,在新南非成立之际,他主编出版了《虹之邦新南非》,并送给了正在访华的曼德拉,受到了老人的称赞。
退而不休----- 1996年,张象退休了,又开始了歌曲创作,与以往创作的歌曲不同的是,民间旋律中融入了非洲节奏。他说:"我要把音乐同非洲联系起来,用音乐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他的非洲热情再次迸发,在他的推动下,一场民间外交在天津大学间展开。南开大学艺术团排练了张象写的反映中非交往的歌曲,演出时请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参加。2007年元旦,这些非洲留学生被请到了他的家里同邻居们一起包饺子,唱歌。非洲留学生说:"这次真的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爱,回国后我要告诉我的家人与朋友。"
到此,张象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开始了新的筹划:出一本自己作词作曲的《中国----非洲友好歌曲集》。"歌词要翻译成英语,法语,斯瓦西里语......我希望我的歌能传唱到非洲,他是一个中国老人对非洲的全部情感",张象郑重地对中非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