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加快一体化建设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非交往史上新的里程碑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文化
 
昆曲,中国的“百戏之母”
更新日期: 02 01, 2012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记者 刘艳青

说起中国戏曲,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京剧。京剧以其优美的唱腔念白、精湛的武功技巧、神奇的脸谱艺术、流光溢彩的服装头饰和夸张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及国际友人的喜爱,被称为最具有中国元素的国粹艺术,和长城、故宫等都代表了中国在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京剧融合了很多中国地方戏的特点,其中就有被称为百戏之母的昆曲。

昆曲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昆曲于14、15世纪发源于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江南名城苏州。苏州浓郁的文化气息、闲适的生活情调以及当地方言的柔美婉转都在昆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昆曲在16世纪末之后的200年中达到鼎盛,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产生广泛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可以说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其他很多地方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曲称为"百戏之母"的原因。直至今日,京剧当中还保留了很多昆曲的曲目。

如果说京剧更多体现了中国北方的文化传统,那么昆曲则代表了中国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美学趣味。昆曲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曲调的引导下,歌声与舞蹈齐头并进,两者是密不可分地共同完成整个艺术展现过程。与其说是听曲,不如说是看一段别具神韵的歌舞表演,在一段段流畅、舒展、神采飘逸的舞蹈中,伴随着俊词雅乐,人们欣赏到的是集文辞、音乐、舞蹈为一体的表演艺术。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最有名的可说是《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是中国剧坛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此剧描写了一名女子睡梦中梦见与一名年轻书生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三年后梦中的书生赶考途中路经女子坟墓附近,女子化为鬼魂与其再度相会。最终书生掘墓开棺,女子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作为昆曲舞台上四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剧目,《牡丹亭》既是昆曲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最完美代表之一,也是昆曲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近年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连续创造演出奇迹,从2004年首演以来,《牡丹亭》不仅在中国也在美国、英国、希腊、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昆曲热潮。在美国演出时,当地媒体把青春版《牡丹亭》访美与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的演出盛况相提并论。伴随这股热潮,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也开始重新了解和认识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看昆曲演出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而昆曲的艺术魅力也在沉寂许久后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每日要闻 更多
-国土资源部要求防止各地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谈物价形势与价格改革
-“2012中国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幕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专家:实际收入在下降
-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人物 更多
-汪勤梅:中国第一项“非洲研究奖学金”设立人
-《中国人在非洲》广告片背后的故事
-对话中非“文化苦旅”的先行者李松山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同等重要
-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
-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合作健康发展
-20+20:新的20/20远景
-思想的盛宴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