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共建金砖银行成金砖峰会焦点
-新经济时代
-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战略性选择
-为文化喝彩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文化传通网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与非洲> 文化
 
小提琴里的生活变奏曲
——一个中国农民的制琴路
更新日期: 08 06, 2012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记者 刘艳青

    这是位于北京郊区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家小院。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有几间并不宽敞的屋子,看上去已有些年头。作为当地近200户手工小提琴作坊中的一个,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院,每年可以创造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产值,被当地政府评为“庭院经济示范户”。

    院子的主人名叫耿国生,今年五十岁,是中国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北京平谷区东高村镇的一个普通村民。面对周围批量生产小提琴的工厂,耿国生对自己的家庭作坊有着清晰的定位,那就是“小而精”:“别人做一般的,我做好的,做精品”。当地一些较大的制琴企业多生产售价在一二百元的普及琴,而耿的作坊制作的提琴,最低也要卖到1000多元,有的还能卖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主动选择

    为了提高档次,耿国生将作坊的年产量从最多时的2000多把削减到现在的100多把,人员也从最多时的二十多人到现在只有七个人,他告诉记者,虽然产量下降了,但产值没有太大变化,而利润还比以前高出许多,相比当地提琴厂里普通工人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他的员工每月都能拿到三四千元。耿国生说他没有扩大规模的打算,要继续走精品路线。

    在生活的选择面前,耿国生的态度似乎一直都是如此主动而坚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地兴起的那股小提琴制作热潮中,耿国生也是像如今这样自信而执着地走出了第一步。虽然家里人一开始并不支持,但是从小就喜欢钻研木匠活的耿国生觉得“做琴没啥难的”。他买了一把小提琴拆开来自己研究,照猫画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把琴后,直接背到市里的琴行,竟然卖出了四五百元的高价,对于这个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来说,这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从此耿国生和家人走上了制琴为生的道路,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用心制琴

    此后的日子里,他不断摸索和学习,做琴的技艺越来越纯熟,对于如何能作出一把好琴,他有着自己的心得。他说,要做出好琴,先要有好木料,木料要自然风干,而且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木料的材质才会更加稳定,做出的琴音质才会更加纯净。耿国生指着院子里堆放整齐的木料,说这都是自己多年收藏的琴材,存放时间最长的已经有十几年。他开玩笑说,自己之所以一直没盖新房子,就是因为把钱都压在了木料上,因为他知道“没有好的木料,想做出一把好琴是不可能的”。

    除了木料讲究,好的工艺也是做一把好的小提琴必不可缺的。耿国生举例说,较大的企业通常使用化学胶,而他的作坊使用的都是用天然原料自己熬制的胶,每次熬好的胶,如果当时没有用完,不管还剩多少,都会倒掉,因为如果重复使用,提琴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正是有了严格的工艺把关,耿国生卖出的琴都保证一个月内可以退换货,这样的承诺源自对自己产品的信心。

 

待完成的夙愿

    这些多年保存的木料和经过长期摸索得来的技艺,耿国生希望能够全部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将这份事业不断传承下去,就像他一直十分推崇的那些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家族制琴作坊一样。但是这个名叫耿佳的年轻人却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学习拉琴、制琴,但是比起做琴,他显然更喜欢与电脑打交道。“可能他还是太年轻”,耿国生这样说道。

    一路走来,耿国生说自己好像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困难,作坊经营的有声有色,日子也越过越好,如果真的有什么遗憾,或许就是至今他还没有作出一把让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虽然自己现在一年只做三五把定制琴,有充足的时间精心打磨,但是何时能作出一把堪称完美的作品,这位曾经的农民觉得仍然有些遥远,他还在为此奋斗着。

 

 

每日要闻 更多
-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本周开幕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在南非约堡受到观众热捧
-国际社会向纵容非法象牙贸易的国家施压
-南非开普敦举办夏季集市
-中非渔业联盟在京成立
 
人物 更多
-交流带来合作
-非洲的星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多彩苏丹
-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艺术家阿空噶·乔纳斯·西奥多
-一位刚果(金)留学生的中国情结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潘鲁生委员: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南非驻华大使:金砖国家有望合作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卢沙野:金砖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艾平:中非党际交流面临挑战和机遇
-推进中非友好关系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