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技为观众带来观赏性愉悦的同时,也传播不同文化
2013年,新年伊始,坦桑尼亚女孩乔恩 Chown所在的MAMA-AFRICA杂技团在欧洲又开始了新的演出季。舞台上,节奏强劲的手鼓,激情原始的吼叫,黝黑的皮肤和豹纹服饰,一切都散发着浓郁的非洲特色,唤起了人们对原始艺术的追求。这支由来自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艺术家组成的表演队伍用肢体向观众展现了古老非洲的神秘,特别是融入的非洲柔术表演更是激起了人们对非洲本土文化了解的渴望。 Chown,这个曾三次前往中国吴桥学习杂技和魔术后得以加入MAMA-AFRICA的小姑娘,终于圆梦踏上欧洲巡演之路。从 2007年年底开始的欧洲巡演,这个非洲杂技团已经吸引了超过200万观众观看。
与此同时,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杂技团,以在 29个国家566场演出结束了2012年,经过短暂休整,新年 1月22日又踏上了赴非演出的征程。中国杂技团品牌管理部经理杜鹏告诉《中国与非洲》,此次为南非约翰内斯堡观众带来 18场名为《梦幻北京》的杂技晚会,其中很多节目都是国内外赛场上的金奖节目,其中有曾荣获第26届法国 ‘明日’国际杂技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的用戏曲造型演绎的空竹技巧,有曾摘取第 28届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桂冠的顶碗等。南非演出结束后, 3月17日,中国杂技团将第一次登上刚果(布)舞台。
文化传播的使者
杂技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喜爱?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宁根福说:“杂技是没有国界的语言。看杂技,不仅是看演员的勇气、技巧和配合,更多的是可以通过杂技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艺术”。
已有3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杂技艺术,以其“高、难、惊、险”的表演特色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在世界杂技之林中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国杂技团早在 1960年就走进非洲,首开“杂技外交”先河,为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友好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话。今天,中国的杂技艺术不仅不断地走出国门,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杂技艺术深受非洲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为非洲培训杂技演员。 2002年,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精神,文化部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为培训基地,继续为非洲培养杂技人才,迄今为止,以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培训近 200名杂技演员。
吴桥的风景线
在以杂技为支柱产业的河北吴桥县,杂技教育也是其一大亮点。在这里,人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外国学员的身影。说起来吴桥学习杂技的初衷,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叶纳( Yeneneh Tesfaye)说道:“我非常喜欢杂技艺术,来吴桥学习,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杂技的发祥地,而且这里有很多在我们国家以及别的许多国家所没有的杂技艺术。学成之后我也要登上国际舞台表演呢!”在叶纳留学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还有很多这样的留学生,自2002年9月份开始接收第一批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以来,这所学校至今已为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杂技艺术人才。很多学员学成回国后成为本国杂技明星,有的在世界各大剧场巡回演出,还有的回国自己办起了杂技团、杂技培训学校……通过中国杂技这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并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这些外国友人也加入到中国杂技传承者的队伍中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在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这个并不繁华的小镇上,一直活跃着一批批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牙齿洁白、眼睛大大的黑人小伙子和小姑娘们。桑园镇的人们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从最初的陌生和好奇,逐渐转为熟悉和亲切,现在已经把他们当作镇上的荣誉居民看待了。他们就是来自非洲的杂技学员。这些非洲杂技学员已经成为吴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这个闻名遐迩的杂技之乡增添了一抹新的国际化色彩。从杂技之乡走出的非洲弟子们足迹已经遍及全世界,他们表演的融中国杂技艺术和非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杂技节目,征服了众多的中外观众。
从吴桥学成归国的大部分学员都在从事杂技艺术。他们有的活跃在本国的杂技舞台上,如 2005年来华的肯尼亚学员Levis和Douglas;有的被西方杂技团看中,请到国外演出,如 2004年来华的6名埃塞俄比亚学员同Chown一样加入 MAMA-AFRICA杂技团演出,还有的从事杂技教练工作,让中国杂技在非洲落地生根,如2005年来华进修的 3名埃塞俄比亚的杂技团团长。
在吴桥的杂技培训带给了他们工作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Douglas在给母校的信中说: “在吴桥的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希望“演出挣钱后,再来吴桥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