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4月,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藏策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元影像”工作坊上向摄影爱好者讲解摄影语言(王祥 摄) |

|
2013年4月,展览项目策划、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王征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元影像”工作坊上点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王祥 摄) |
回归影像本体
藏策指出,上圈组项目是“元影像理论”中有关“回归本心”的一次重要实验,此次实验的基本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社会学、人类学式的影像采集和实地考察。他谈到:“在上圈组项目的实践中,我们不再把村民仅仅当作拍摄对象,而是把相机交到他们手里,赋予他们与艺术家同样的话语权力,最大限度地强调村民与摄影家、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平等表达,让他们充分展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人视角。”
另外,摄影家、艺术家也从村民影像中获得了很多灵感。新华社摄影记者张玉薇已从事摄影工作十多年,她谈到,平时工作中照片拍到一定程度会对摄影产生一定的困惑,参与这个影像试验希望突破自己。于是,今年3月中旬赴上圈组,借住村民家中拍摄。虽然只有三天时间,但她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启发。她说:“农民的视角更加直接、朴实、自然、接地气,借助这个实验我看到了人的视觉天性。回归本心本性,而不要局限于条条框框里是对我最大的启示。参与这个实验项目还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今后能把这些想法运用到日常的拍摄中去。”
从事摄影工作二十多年的摄影师王祥认为这种实验在摄影领域是一种积极、新颖的探索。“很多时候,摄影师长久以来脑中所形成的固定模式会束缚摄影的多样化,要倡导百花齐放,有时还需要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尝试新的方式。”
在藏策看来,正确的摄影理论不是教会摄影人如何摄影,而是引导摄影人找回自己。他强调:“摄影教育的最高宗旨应该是发掘出潜在于内心中的视觉天性,加以引导并发展完善,而不是一味灌输那些外在于内心的条条框框,反而压抑了与生俱来的视觉天性。”
他通过在文学与摄影这两个领域之间“越界”,构建出“元影像理论”。该理论强调摄影本体而淡化摄影功能,提倡拍摄本于自己内心的摄影,淡化转述而强调自述,突出影像作为个人心灵能指的存在价值,弱化其作为群体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宣传价值。
 |
2013年4月,展览学术主持、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藏策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元影像”工作坊上与观众互动(王祥 摄) |
 |
2013年4月,展览项目策划、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委员会委员王征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元影像”工作坊上与观众互动(王祥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