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18日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在北京召开(王祥 摄) |
2012年6月18日晚,在北京某五星级饭店宴会厅中,一曲欢快的非洲乐曲 Iyaya Oleo从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中流淌而出,随之而舞的身影中,中国文化部赵少华副部长和尼日利亚文化部长艾德姆·杜克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热情洋溢的舞姿赢得了台下 45个非洲国家文化部长、代表及中国文化部官员和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这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表演预示中非文化交流将向更加务实方向发展,同时他们将各自迎来对外交流的第三次浪潮。
为全面评估《北京行动计划》和《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1010-12》文化领域条款执行情况及探讨进一步深化中非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 6月18-19日,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在京召开,来自非洲45个国家的文化部长或代表赴京参会,会后,与会中非文化部长共同宣布通过了《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北京宣言》。
|
2012年6月18日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在北京召开,非盟轮值国代表阿皮迪大使在开幕上致辞(王祥 摄) |
文化交流依然是中非交往的短板
中非文化交流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提升到新水平,特别是2006年北京峰会后与政治交往、经贸合作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双向交流共同受益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共识被写入文化部长论坛会后发布的《北京宣言》中。在开幕式上作为第三届非盟文化部长会议主席发表演讲的尼日利亚文化部长杜克放下事先准备的讲稿,激情说道:“我相信今天这样一个会议,来自于非洲和中方的在推动文化这样一个精神主题下,从两个不同的大陆聚集到一起,我们站在一个历史重要的关口,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非常活跃,一直在深化,互惠性的交流不断增长。我们也清楚看到非洲的人民,中国的人民都从中获得很多利益。我们相信我们之间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继承传统的文化,传统的遗产,将会给我们中非两国的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对于人文交流所起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将它比喻成一个蓄水池,经贸交流是水里面的鱼,鱼儿的成长则离不开水。人文交流成为中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非文化交流现状是否与中非关系发展相匹配?对于这个问题,中非双方给出了各自答案。喀麦隆艺术与文化部长穆纳女士对《中国与非洲》记者说,“我们很满意目前中非间的文化交流成果,但同时期待更有针对性地文化合作,让双方的人民加入对话。”在刘鸿武教授看来,中非文化交流在近两三年中无论从规模、层次、形式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大陆举办的文化聚焦活动为双方人民欣赏不同文化的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互鉴机会,是新的创举,但与目前中非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相比,文化交流总体上仍显滞后,地理位置相隔遥远,语言障碍,对对方文化的隔膜给目前双方交流带来困难。
面对同样的困难,中国与非洲大陆也面临同样的机遇,刘鸿武这样认为。中国自汉朝(前206-220)开始对外交流已有近 200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吸收来自南亚佛教文化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两次高潮,如今,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核心部分之一,而西方文化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部分了。非洲大陆则经历了 1400年前的伊斯兰教传播和500年前的欧洲文化融入,如今它们与非洲本土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对于今日的中国,不能只有中西二元文化观,而应该有更开阔的全球眼光看世界,非洲这块大陆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对外开放的关键领域。“什么时候我们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像了解西方文化一样,什么时候中国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能够与西方的文化在非洲的文化影响力大体差不多的时候,中国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世界现代国家”。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刘鸿武指出:“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上其它的亚洲国家,已经成为推动非洲经济的最重要的动力,所以在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中国文化,包括整个东亚文化,如果能够成为非洲大陆上的第三种外来的文化形态,而与本土的黑人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而成,那么我相信可以将非洲带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体系当中,把非洲大陆带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体系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