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北京周报
聚焦
调整供给侧改革,保障农民利益
倪延硕《中国与非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中国与非洲》记者 王祥摄 

    农业发展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部分,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以较大篇幅针对中国将来三农发展和农村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案。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出台了大量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实现了十二年连续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6.2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3公斤。

  面对这一成绩,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却保持了足够的冷静,他认为,目前中国增产的粮食未必是需要的,而减产的,恰恰是需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进粮食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粮食供求当中的突出矛盾。”陈锡文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推进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至少在粮食生产上要调整品种结构,让我们的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陈锡文的观点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体现。报告指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陈锡文认为,在三大主粮中,玉米主要用于工业原料和饲料,且当下的供求、库存等矛盾最为突出,所以玉米改革先行。

  至于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之后,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陈锡文也有自己的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这就是说,虽然玉米价格会下降,但农民应该有的收益应该要保证,应该由政府按照市场价格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补贴。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的收入,才能平衡市场供求,平衡农民收益和成本,使得玉米和其他粮食生产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陈锡文告诉《中国与非洲》记者。

  对于粮食供应侧改革、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及粮食库存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也做了很多的调研,感受颇深。

  2015年,陈章良去了东北三省、秦皇岛和云南调查粮食的供需情况。在吉林省,他看到大量的玉米都积压在仓库里。“当玉米收获以后,已经没有仓库可以盛放,只好把前两年的玉米作为陈化粮处理掉,把仓库腾出来,储存新收获的玉米。”陈章良说。“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是必须的,中国的粮食生产不能因为十二连增而放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这也是很多农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中大力支持的一点。

   

   

 

 

 

相关文章: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两会,民生期待有哪些变化?
李克强:保障改善民生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人大代表李振生:以社会帮扶模式带动基层扶贫工作
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   中非合作网   |   中非民间商会   |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文化传通网   |   中国发展门户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   |   订阅   |    设置主页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