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北京周报
聚焦
实现转型,加强沟通
《中国与非洲》记者倪延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    (摄影:王祥) 

      提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社会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它却是中国翻译界和外文出版界的翘楚。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10月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悠久的历史使它在翻译出版界赫赫有名,但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它发展的羁绊。由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业务板块主要由传统的纸质媒体和中国网等网站构成,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它该如何转型跟上时代的潮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接受了《中国与非洲》的专访,谈了他的看法。 

《中国与非洲》:周局长,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外文局如何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周明伟:我们的媒体从传播上已经搭上了新技术这趟快车。只要搭上这趟快车,那就是一个无穷尽的创新发展的过程。 

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摆在首位的就是创新,这既点出了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一个谋略,也是对新闻传播媒体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从新闻媒体本身的属性来说,创新应该是他内涵应有之意。这既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传媒带来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融合,不接纳新技术带来的方式,不能借助新技术与受众进行互动,就会很快被边缘化。现在是完全受众选择的时代。在巨大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受众有无数的可供选择的信息。 

现在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想了解中国,我们也希望国际社会听到我们的声音,知道我们的故事。但“怎么说”和“说什么”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的,这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声音有针对性地推送出去,能不能解答国际社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向世界答疑解惑。因此“怎么说”和“说什么”构成了我们整个工作的核心。 

基于这些考虑,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正在很努力做好融媒体中心这件事。就是把外文局传统的、基于期刊为主的媒体拓展到了包括中国网在内的不同类型的载体,已经进入以视讯为主的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中心的建立现在只是一个框架。能否真正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一些深度的改革。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期刊、网络、图书、电视的物理叠加,而是化学融合。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也不仅是载体本身的融合。媒体融合,首先观念上需要改变。从接受信息的时刻,就需要用融合的思维来处理它,这才能体现出融媒体的功能。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外文局将会用怎样的战略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 

我们还是要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个主轴来推动我们事业发展。我们将下大功夫推动融媒体,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媒体载体的发展方式。 

就原有的对外传播路径来说,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微传播,搭载国际上重要的社交媒体传播方式传达我们的信息。融媒体产品将更多地用在社交媒体上。 

现有的一些期刊,特别是语种比较少的期刊,比如土耳其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种的期刊都是我们在大局中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些骨干性期刊。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里通过推动本土化,使得我们的期刊在结构上和气质上能够更加具有当地的特点。使得它的内容、选题、传播方式、和当地关切的贴近度有更深入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期刊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中国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您认为外文局能够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 

一带一路”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相当广泛。就目前来说,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的认知,加强与他们信息交流关联度,是我们主要的一个方向。 

“一带一路”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其中有一些国家的语种我们现在还没有。要实现长期的国际合作战略,需要外文局加快速度加强同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联,在语种和信息交流的内容上能够有更多为“一带一路”服务的能力。 

相关文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全球范式价值
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   中非合作网   |   中非民间商会   |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文化传通网   |   中国发展门户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   |   订阅   |    设置主页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