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文萍
2013年岁末,当圣诞和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刚刚建国不到2年半、曾经充满希望的世界最年轻国家南苏丹却重新陷入战火之中。战乱已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部族间的杀戮和战事已导致几千人死亡,大量难民涌入联合国维和力量驻南苏丹的各营地内避难。在为《中国与非洲》杂志撰文中,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The Charhar Institute)、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认为,对立双方应抛弃权力斗争和历史宿怨,展开充分协商并达成共识,以免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她的观点如下:
此次南苏丹冲突主要源起于南苏丹总统基尔与前南苏丹副总统马沙尔之间的权力斗争。早在2013年年初,这两位南苏丹独立的元老级人物之间的不和就常见诸报端,而且双方均开始为 2015年的总统大选积聚力量。2013年4月,基尔总统即开始削减马沙尔的部分权力。 7月则干脆解除了马沙尔的副总统职务,并对内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
随着双方矛盾和对立的加剧,终于导致岁末双方间的兵戎相见。冲突伊始时,双方各执一词,基尔指责马沙尔发动“军事政变”,马沙尔则指责基尔搞独裁和“武装清洗”。双方还分别依托各自控制的南苏丹政府军及倒戈支持马沙尔的前南苏丹武装力量,在全国 10个州中的6个州进行军事对抗,琼莱州的首府博尔更是战事激烈,控制权几度易手。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原本是南苏丹执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内部两个主要派别之间的分歧和权力斗争,却因该国部族认同和地区认同超过了国家认同而迅速扩大为部族间的残杀。基尔总统所属的最大部族丁卡族和马沙尔所属的第二大部族努尔族之间的相互杀戮和不断恶化的局势使南苏丹冲突有演变成全面内战的危险。
冲突的后果及影响
南苏丹冲突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南苏丹的人民以及这个年轻国家的国家发展进程。冲突和战乱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且使国家重建的进程嘎然中断。部族间的杀戮破坏了国家认同的根基,原执政党高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间的兵戎相见正危险地把国家带入“失败国家”的深渊。
其次,非洲之角以及中东非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受到威胁。相对于非洲其他地区,非洲之角和中东非地区原本就饱受极端恐怖组织以及各种反政府武装的骚扰和破坏。特别是近年来,索马里青年党的破坏活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索马里境内,而是越境到乌干达和肯尼亚进行恐怖主义袭击活动。另外,乌干达和刚果(金)还常年面临“圣灵抵抗军”和“ M23运动”等反政府武装的袭扰,中非共和国则自2013年中下旬以来一直陷于内乱之中。不难想象,如果南苏丹战事扩大并陷入内战,将对周边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以及北部的苏丹等邻国产生“外溢性”的灾难扩大效应。
再次,美国等长期支持南苏丹独立的西方国家也面临声誉受损和外交战略受挫的危机。 2011年2月南苏丹独立公投的如期顺利进行以及美国与苏丹关系的缓和曾被美国政府自豪地解读为“美国苏丹新战略”成功实施的证明。2010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的“美国苏丹新战略”曾明确指出,该战略的要点就是要“完全和适时地落实苏丹北南2005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从而实现苏丹2011年后的和平或有序实现两个‘独立且能生存的国家和平共处’,结束粗暴干涉人权和种族屠杀行为,确保苏丹不再成为国际恐怖分子的安全港”。
确保南苏丹独立不仅是这一新战略的要义和目标,而且这一战略目标的背后凸显的是美国对苏丹丰富石油资源的觊觎以及防止北苏丹伊斯兰政权及其影响进一步向黑非洲渗透和扩张的双重长远战略考虑。但如今,刚刚独立2周岁的南苏丹重陷战火和部族杀戮,这不啻于向美国标榜获得成功的“苏丹新战略”扇了一记耳光。
中国的“建设性干预”及作用
作为北南苏丹最大石油投资国的中国同样是南苏丹冲突的受害方。在此次南苏丹的冲突中,中石油也不得不将400多员工撤离到苏丹首都喀土穆,关闭了在该国边远地区的一些油田。目前在南苏丹的中国公民共有2300人,如今一半以上的人员已经有序撤离。截至 2013年1月,在南苏丹注册的规模中资企业约100家,主要涉及石油、建筑、路桥、酒店、通讯等领域,中国医疗队也于 2012年12月抵达南苏丹开始工作。毫无疑问,南苏丹战火的扩大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南苏丹国的投资利益和人员安全。
为帮助南苏丹尽快恢复和平稳定,中国政府并没有教条和僵化地理解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更不是采取旁观和逃避责任的“不作为”政策,而是通过积极促和的“建设性干预”来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中国政府在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即呼吁冲突双方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彼此间分歧。在积极支持非盟以及“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 (Intergovernmental Authority on Development – IGAD)开展调停斡旋工作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派出特使赴南苏丹及周边国家促和斡旋。中国外长王毅在出访埃塞俄比亚时还专门分别与在埃塞参与和谈的南苏丹冲突双方谈判代表会面,听取双方对当前情况的介绍并分别做促和工作。
在联合国层面,中国还会同其他安理会成员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动安理会通过了向南苏丹增派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决议,将驻扎在南苏丹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从现在的7000人增加到 12500人,维和警察从900名增加到1323名。另外,为帮助改善当前南苏丹面临的严峻人道主义危机,中国红十字会还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南苏丹提供了 1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
和平的前景
南苏丹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旋即开展了密集的斡旋促和工作。在国际调停的努力下,2014年1月5日,南苏丹武装冲突双方代表团旨在实现停火、和平解决争端的谈判终于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开始。虽然谈判的同时双方间的战事仍在进行,即所谓边打边谈,但双方能够坐下来进行直接谈判毕竟是冲突走向政治解决的良好开端。经历多年内战、刚刚品尝到独立甘甜的南苏丹人民及其领导人绝不希望国家重新走上内战和分裂的不归路。
当前,对立双方应抛弃权力斗争和历史宿怨,先就停火止暴以及人道主义救助问题在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高峰会议所订立的四点原则(即停止敌对行动、释放政治犯、展开政治对话以及为人道主义援助提供通行便利)基础上展开充分协商并达成共识。除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当地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和保护工作之外,任何外部军事力量不应在现阶段介入或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虽然谈判的过程会出现坎坷和曲折,但刚刚从22年内战中走出的南苏丹已不能再承受内战之重。惟有和平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
(作者贺文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