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利
“在义乌购买日用品比非洲本国生产的划算,采购也比到迪拜更方便。所以,我们兄弟俩一到义乌,就舍不得走了。我们好像是在全球贸易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最后找到了它的源头。无论我想采购什么货物,市场上都有,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津巴布韦商人Sarah Nhundu这样评价义乌的便利。
义乌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中部,自古就是以生产门类齐全的小商品闻名,随后又发展为浙江,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以至于2006年10月22日,诞生了以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依托所编制的“义乌指数”(由中国商务部和浙江义乌市政府联合发布),它成为中国发布的首个小商品指数,对全球小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产生积极影响。
而今,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着170多万种小商品,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次。而商铺摊位之多,据说以平均每个逗留三分钟而转遍它们,需要一年的时间。
目前,义乌已跟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经贸往来,不少参展商都想通过义乌将自己的产品买往世界各地,义乌成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共享式平台,自然也成为非洲贸易的全球中转站。
义乌重视中非贸易,同样也吸引了不少中国商人。鲍忠伟就是其中一位。鲍经营一家进出口公司,从事中非双边贸易,并在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拥有一家400平米的店铺。起初,鲍仅仅是将从义乌采购的文体用品、日用品等小商品出口到迪拜,随后,遇到了很多自来非洲的采购商。在了解了非洲市场需求后,鲍干脆将出口生意直接做到了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省去了诸多的中间环节。为了减少利率浮动带来的利润损失,鲍在坦桑用当地货币结算了货款后,就直接收购非洲特色的工艺品并运回义乌,再以义乌为中心向外推销。
“义乌的客商多,生意好做。非洲工艺品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旅游城市的客商和做家居装饰的生意人。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后,中国人开始看好非洲木雕,这其中不乏高端客户。生意机会还是蛮多的,”鲍说到。在鲍的店中摆满了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皂石雕、木雕,坦桑尼亚的乌木雕,几内亚的木雕和古董等。在稳定了工艺品市场的客源后,鲍的目光又转向了非洲农产品,“非洲的腰果、芝麻,花生质量好,中国人喜欢,进口农产品将是我的下一个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