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
2016-12-09 |
2016年是中非2015年底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后的开局第一年,也是中国政府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中非关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和提升,中非间不仅政治交往日益紧密,政治互信不断增强,而且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为抓手的经济合作也在稳步推进。展望2017年,中非互信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非加强产能合作和互联互通具备来自双边政府及企业的强大意愿,这为中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非产能合作符合中非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具备发展的强大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到了工业化中后期,产生了大量产能富余,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则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对钢铁、水泥等产品需求旺盛,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渴望引进这些产能,加快工业化步伐。非洲有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中国则拥有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中非产能合作历史性对接的条件已经成熟。
另外,中非双边的政府和企业均热情饱满地行动起来。习近平主席2015年底参加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时提出的总额达600亿美元的超强度升级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其要义都是助推非洲大陆自身的互联互通、加强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推动实现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两个对接”:一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非洲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对接;二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非洲复兴和发展战略的对接。为此,“十大合作计划”中专门设立了首批100亿美元资金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主要是致力于非洲“三网一化”建设,重点支持非洲的港口、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以及地产、农牧业等行业。从7月底在北京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看,各项协议和项目落实以及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情况均进展良好。
在非洲方面,非盟制定的“2063年议程”及其第一个十年规划中也将加速非洲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列为首要目标。中国与非盟早在2015年1月27日就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议程”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另外,中国还与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首批中非产能合作的示范国签署了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就推进产能合作进行了多次对接,确定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如在坦桑尼亚,坦赞铁路的修复改造、K3天然气电站、达累斯萨拉姆-阿鲁沙输变电线等重大合作项目都在取得积极进展。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进驻中国企业已达64家,其中投产企业31家,实际投资总金额2.2亿美元,解决了当地8000多人就业。
同时,发展中非合作的非洲民意基础日益巩固,借鉴和学习中国经验已成新潮流。2016年10月24日,非洲知名独立无党派调查机构“非洲晴雨表”发布题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持续加强赢得广泛积极评价》的报告。通过对来自非洲36个国家的5.4万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非洲人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在非洲的商业贸易活动及中国制造的产品均得到积极评价。
“非洲晴雨表”网站首页写着“非洲欢迎中国。”该机构报告显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与日俱增,近2/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本国的影响力是正面积极的。在尼日尔、利比里亚、喀麦隆,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均超过80%。在马里,这一数字更是高达91%。另外,5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援助“较好”或“非常好”地满足了本国发展的需求。
除了对中国在非洲经济发展方面作用的好感度以外,报告还显示,中国是受访者心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受欢迎的国家发展样板。在中部非洲,中国超越美国,是当地人心中最受欢迎的国家发展样板;在南部和北部非洲,中国和美国的受欢迎程度相同。的确,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近年来,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开始出现了积极发展的态势。不仅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开始把学习中国经验挂在嘴边,而且如南非这样的非洲大国还采取了诸如选送执政党干部到中国中央党校学习的实际行动。2016年7月底在北京参加完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后,非洲包括近70位部级官员和37位驻华使节共200多人曾集体赴江苏实地考察苏州工业园,体现出对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强烈兴趣。在非洲新建或升级一批工业园区,采取集群式工业发展,同时设立一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设学院,为非洲培训数以几十万计的职业技术人才,通过人才培养培训来实现技术转移,以满足未来非洲自身工业化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些中国经验的核心内容如今已经内化为非洲国家“筑巢引凤”以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理念、政策和行动。
中国与非洲未来的合作机遇固然很多,但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非洲国家国情差异大,一些国家仍存在政局动荡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
中非合作是一个国家与一个大陆之间的合作。非洲54个国家国情差异大,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工业发展基础等条件的不同自然会影响到中非产能合作的节奏和规模。不仅非洲国家情况如此,需要相关的中资企业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做好案头以及实地调研工作,而且即便是中国自身的富裕产能情况,各地区各省市的情况也具有较大差异性,同样需要逐行业逐领域做好自身的“盘点”工作,以便和相应的非洲国家实现“精准对接”。
另外,非洲局势总体稳定的表象下一些国家还存在动荡和恐怖活动扩大的暗流。北非“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以及近年来向非洲转移的“伊斯兰国”武装对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挑战。南苏丹内战、马里危机以及利比亚各部族武装拥兵自重,就连一向稳定的埃塞俄比亚也在2016年10月因大规模群众示威引发骚乱而不得不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已拘捕了上万名涉暴嫌犯。
最后,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以及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不利于非洲经济的复苏。2016年以来,由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低迷,尼日利亚、安哥拉等非洲产油国以及南非、赞比亚等矿产出口国等均遭遇经济下行风险。不管是实施“一带一路”、还是推进中非产能合作,都需要一个贸易更加自由化的全球化,而不是相反。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The Charhar Institute)及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
|
|||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