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 |
《中国与非洲》记者 王秉仪 2016-12-28 |
东巴古籍文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记忆遗产”,是当今世界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书籍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序传承和多民族包容和谐的实证,是人类形成文字初期时思想文化的实例。在人类学、文字学、生态学、哲学、史学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大的和深远的意义。
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东巴文化研究专家张旭女士做了题为“东巴古籍数字采集与国际学术研究”的报告。张旭女士主要介绍了2016年在瑞典国家世界文化博物馆和法国巴黎语言文化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机构的采集和调研以及世界范围的东巴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包括古籍的采集方法、途径与实施,同时阐述了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国家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语言文化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等机构的古籍藏本进行的历史来源与现状的调研。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吴国新老师阐述了“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途径与方式”。他对平台的研究内容与方式做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东巴经典的数字化加工信息处理技术、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库与管理方式、数字资源的检索与网络传播方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姜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英文平台的构建方法及过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若愚博士围绕“东巴古籍及相关文献的检索技术研究”做了报告,重点介绍了开展东巴古籍及相关文献检索技术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东巴古籍及相关文献的检索系统,其中重点介绍了东巴古籍元数据的规范建设。
2016年12月25日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了2016·学术前沿论坛-ADCA专场“研究创建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支持。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纳西族学者白庚胜博士主持。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在京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传承与跨学科数字化创新。主旨是面对流失海外的东巴古籍藏品的现状,面向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采用数字网络化技术进行东巴经典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相的新模式。研究采用现代信息化创新手段构建面向东巴象形文字的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实现濒危状况下的东巴古籍及东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国际共享平台具体实现手段包括,针对东巴象形文字的图形识别、语音辨识、内容释读等对东巴象形文字的形、音、义等进行共轨研究,以及针对用东巴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典古籍保护与传承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研究。
本次学术前沿论坛“研究创建东巴古籍的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也是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研究成果的发布会和学术交流研讨会,研究方向与内容具有重要性、紧迫性与创新性,是东巴古籍的学术研究步入国际学术前沿高端的标志,也是中国学术界正以跨学科研究的形式,为世界探索一个新的文理交叉的社科学术理论与实践,让更多的研究者和各界人士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门东巴文化绝学的价值,使这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古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以数字化的科技创新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
|
|
|||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