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
编辑:李小玉 2017-04-12 |
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建于2013年9月,是继毛里求斯、贝宁、埃及之后,在非洲国家建设的第四个文化中心。近年来,文化部根据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步伐。根据工作计划,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将达50个以上。已经建成的文化中心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效益?如何有效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助力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探索。
尼日利亚条件比较艰苦,如果说基础设施落后、缺油缺电、气候炎热等困难尚可逐步克服,防恐、防暴、防疟也有内在规律可循,而人力不足、交流资源匮乏、国内艺术团组少等问题,往往令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华人在尼日利亚生活、创业历史不长,缺乏成熟的侨团和中国人社区,尼民众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且表现出很强的文化自尊心。
为应对资源不足,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想方设法在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中资机构与公司、孔子学院等寻找和调动有文艺特长者,并主动吸引尼方同行参与进来,加强互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2015年是尼日利亚“后埃博拉”时期,国内艺术团组来访被推迟。恰逢尼日利亚国家艺术文化委员会成立40周年,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抓住这个机会,组织中国驻尼使馆、孔子学院、中资机构有文艺特长的人员,与尼日利亚国家艺术文化委员会下属艺术团在文化中心同台演出,并把这次活动命名为“中尼文化之夜”。
尼方对能够“借台唱戏”感到非常高兴,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他们派出70人的强大阵容,进行各民族的传统舞蹈表演和民族服装展示,精彩的内容令满台生辉。此外,他们还专门编排了唐诗朗诵、唐诗情景剧和中国歌曲演唱等节目。排演期间,尼方指定专职导演、舞美,并制定详细的倒计时计划,双方数次彩排、精益求精,使最后的同台演出达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演出之后,有尼方记者盛赞演出水平高,建议中方资助这台节目到尼日利亚各地和中国巡演。
尼日利亚人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比如在“中尼文化之夜”活动中,尼方对中方演员能用豪萨语演唱尼日利亚歌曲感到非常惊喜,认为是对他们的尊重。还有一次会议上,一位尼日利亚教师问孔子学院的中国老师:“你们为什么要我们学汉语,你们为什么不学豪萨语?”这位老师便用豪萨语与他对话,打消了这名尼日利亚教师的疑虑。
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力推中尼文化要素交融,注重增强尼方的获得感。2016年3月底,尼日利亚副总统夫人杜拉波一行专程参观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观看了瓷器展览和书法、太极拳、民乐表演。杜拉波高度评价精彩的演出,对精美的中国瓷器和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赞不绝口。她说,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充满中国元素的灯笼、窗花和福字等挂件让人如同置身中国,不愧为尼日利亚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窗口。
2016年“三八”妇女节,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与阿布贾艺术家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尼传统服装展示。其中,中尼模特角色转换,穿上对方的服装,表演对方的台步,成为中尼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注脚。尼日利亚文化部常秘称赞这种互换服装、文化交流的做法,评价其为非常有创意的交流方式,有益于促进中尼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通过参与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活动,尼日利亚各界人士感到获益匪浅。阿布贾首都特区艺术文化委员会和中等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手工培训班后表示,这种培训有助于他们的能力提升和专业深造,如果时间更长一些,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剪纸和唐卡等技艺,融合尼日利亚文化内容加以创作,就能够开店销售了。
阿布贾中小学老师和武术协会成员对中国武术交流活动很感兴趣,认为来自东方的神奇功夫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陶冶情操。由于经常参加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的活动,5名当地中学的体育教师被推荐参加在华举办的舞狮培训班。回到尼日利亚,他们坚持训练,还把一些动作提炼出来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基本训练动作。
尼日利亚医药界人士听取了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医讲座后深受启发。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草药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库,希望中方能够把中医的标准、技术推广过来,协助开发。
目睹欣欣向荣的中尼文化交流成果,尼日利亚文化艺术和教育界的官员主动请缨,希望把到中国留过学、参加过培训的尼日利亚人组织起来,成立“尼日利亚中国同学会”,以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为活动基地,团结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而努力。笔者认为,最大限度发动这些人士的积极性,对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提供帮助,将对中心的工作和促进中尼文化交流合作大有裨益。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
|
|||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