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北京周报
每日新闻
专访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从未见一个倡议能影响数十亿人
编辑:李小玉  2017-04-14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今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塞尤姆·梅斯芬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届时将率高级别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峰会。梅斯芬表示,“一带一路”是惠及全人类的历史性倡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埃中两国未来合作前景无可限量。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是一项空前的倡议。”梅斯芬说,首先,这是一项雄心勃勃、抱负非凡的倡议。“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倡议能够对数十亿人口产生如此大影响,并且能将这么多国家汇聚在一起,以达到共同发展、经济增长和持久和平。”他指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连通,突破了地域局限,其影响也从政府间合作拓展到民间。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的体现。梅斯芬认为,“一带一路”凝聚各民族和国家地区,由此推动经济增长及世界和平。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全人类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将从这个倡议中受益。”

  梅斯芬特别强调,这项倡议“绝不是空谈”。他指出,中国已投巨资来实践这项倡议,埃塞俄比亚也已经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并从中获益。

  梅斯芬以交通运输领域举例,埃塞俄比亚航运公司是非洲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它正和中国的航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不断增强海运能力,力求突破亚、欧、非三洲的航线局限,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空运方面,埃塞俄比亚航空是非洲唯一一家每周有超过30条飞往中国航线的航空公司。梅斯芬介绍,埃塞航空目前正在扩展货运和客运航线,并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展合作,参与“一带一路”空中互联互通建设。

  此外,全线长约760公里的亚吉铁路,采用中国二级电气化铁路标准建设,完全由清洁能源驱动。铁路横跨非洲两国,连接埃塞俄比亚内陆地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吉布提。

  梅斯芬表示,埃方期待此次峰会发布具体的方案和宣言,带领沿线国家在政策协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入一个更实际的合作层面,并在旅游、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加强联系。

  谈及埃中两国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梅斯芬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无可限量。

  梅斯芬说,埃中两国从几个世纪之前就保持贸易往来。建交以来,双方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是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埃中合作也成为非中合作乃至南南合作的范例。

  “埃塞俄比亚和中国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我们的领导人、政府、政党之间有充分的政治理解,两国之间也没有文化隔阂,我们在国际议题和地区议题上也有着广泛共识。”梅斯芬期待,埃中两国关系能够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推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具体到贸易领域,梅斯芬表示,埃塞俄比亚畜牧业发达,拥有丰富的皮革资源。以华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制鞋企业成为两国贸易合作的先锋。“我很想向你展示一双印有中国、埃塞俄比亚和美国三个国家国旗的靴子。这样一双女靴能够体现出三个国家的合作:埃塞俄比亚资源、中国技术和美国市场。”

  梅斯芬介绍,未来三年埃塞俄比亚计划建设12个工业园,涉及制鞋、纺织等多个行业,并计划将其中4个产业园定位为综合农业和食品加工园区,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梅斯芬在专访中也多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两国互相了解、建立持续关系的重要基础。

  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毕业于北京大学。“穆拉图博士是埃塞俄比亚和中国的人文纽带之一,但这种纽带不仅限于总统个人。”梅斯芬介绍,多所埃塞俄比亚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目前有近千名埃塞俄比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也有中国留学生学习硕士和博士课程。

  “我认为埃中合作不应该局限在政府对政府合作,我们应该将之切实发展为人与人的合作,进而让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梅斯芬表示,埃塞俄比亚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签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设,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赴埃塞俄比亚观光,享受“一带一路”政策下的互通便利。

  “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中国不仅是贸易和投资伙伴,更是一种激励和启发。”梅斯芬说,得益于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并将之本土化,过去12年间,埃塞俄比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保持持续增长,平均增长率超过10%,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瞩目发展。未来埃塞俄比亚将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践行者并从中获益。

  (来源:中新社)

相关文章:
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   中非合作网   |   中非民间商会   |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文化传通网   |   中国发展门户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   |   订阅   |    设置主页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