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非洲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将进一步加深拓宽。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在“在非投资的机遇与挑战:非洲劳动法秩序与风险”研讨会上做了上述表示。他强调,加强中非法律研究、法学建设、法学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非更好的合作的重要保障。“劳动类法律对于调整劳动关系至关重要”。
5月27日,“在非投资的机遇与挑战:非洲劳动法秩序与风险”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旻、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王晓勇以及其他中非法律界专业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由于国家之间的制度和习惯的差异,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劳动法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旻表示。他认为中国对非洲投资体量巨大,而且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问题多发,亟待梳理和解决;其次,由于语言和专业人才的储备原因,中国对欧美劳动法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非洲的劳动法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了解不足;再次,部分企业在走向非洲过程中的合规意识不强,对目标国劳动法重视不足,劳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现。因此,中国在非洲投资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当地劳动法律法规。
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王晓勇在发言中表示,2017年非洲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非洲投资的外国企业应该增强对非洲市场的异质性认识和了解,增强对非洲国家劳动法标准、劳动法律法规、工会组织、劳动仲裁等方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投资非洲。
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与相关机构协办。该中心于2014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式成立。近三年来,中心已成功组织“中非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在安哥拉投资法律风险防控”、“中非互联网投资法治高端论坛”等高水平研讨会六场,成功举办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研修班四期,对来自非洲30多个国家将近120多位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进行中国法律文化的培训,和非洲国家法律界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