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晖(左二)在新闻发布会上。王喆摄 |
我是学工艺美术的,毕业后从事居室装潢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自从2000年我第一次踏上南非的土地,并在那里领略了非洲独特的文化后,我就与非洲古老的石雕、精美的木雕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回国后,我彻底与装潢分手,多年来,一直经营"畅东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收购非洲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到中国市场,为更多喜爱非洲艺术品的中国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四年前,我注册了"走近非洲"(Touch Africa)这个商标,去年又成立了走进非洲商务咨询公司。
在与非洲亲密接触的7年间,我从中国人、非洲人不同的生活取向和生活理念的对比中发现,中国人活的太累了,可许多人至今还不以为然。
近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就像机器里相互咬合的齿轮,生活节奏不但与社会同步高速运转,个人时间也都由不得自己掌握。我经常的状态就是朋友有事儿约我,我第一反应就要看自己的计划单,发现今天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事儿安排得满满的,再看明天,依然如此……
最可怕的是,我们麻木到以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了。
我为什么热爱非洲?为什么今年我可以安排自己6次去非洲,将大半年的时间都放在非洲度过,为什么?我以为,是自己真正的欣赏非洲人享受生活的态度所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应该怎样享受生活,享受每一天。抛开生活水准高低、好坏不说,非洲人的生活中总有阳光和灿烂的笑容。我不止一次的被这些深深的吸引着,同时,还学会了反躬自问:我们不再继续原有的那种生活行不行?
在非洲,我懂了,其实人应该有许多种活法儿。我给许多人讲过这样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我曾经为淘换那些工艺品,要到非洲不同国家的一些村子里去。在距赞比亚首都车程4小时的郊区,听人介绍说,虽然那里的人很穷,甚至一个月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但那个地方值得一去。我在熟人的带领下,走进了那个很封闭的地方。那里的人,多少年见不到一个生人,来一个外人跟怎么着了似的。我们的车子停在村口后,我们进村找东西了。司机将车里的音响打开,那是我们听了一路的刚果音乐。我回来时,看到车边已经围着很多的人,他们正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跳舞。无论是路过的,还是干活的,都把手里的东西放下,有的人干脆头顶着东西就跳起来。我在他们的脸上和眼睛里,看不到一丝的贫穷、饥饿、疾病和愁苦,看到的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们尽情享受音乐,开心的跳舞,让我不好意思只当旁观者。于是我也加入到跳舞的行列中……
吃不上像样的饭,饥饿、瘟疫时时危及生命,但这些非洲老百姓听到音乐,就能那么享受,那么尽情地跳起来。这让我感悟到:幸福的感觉与物质占有之间,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还有一件事儿,让我体会到了非洲人的不急不燥。
在非洲,许多开饭馆的抽油烟机需要请专人定期清洗。无论城市亦或小镇,做清洗工作的人很少,于是大家都排队预约。我见过这么一位老板,就约了这么一回,对方说,今天来,结果一天过去了,人没来。打电话说明天一定去,结果还是没来。再打电话,说在路上呢。又过一天再打电话,老板笑着对我说:"他还在路上呢。"根本无所谓的样子。我看,老板不着急,来干活的人也不着急,大家都很习惯了。这在中国,肯定是不能容忍的事儿。我们的处理方式是,你不来,我就会给其他的人打电话了。
我还发现,非洲人很懂得享受。我第一次去南非,发现一个小店里收的非洲艺术品特别好,虽然价格很贵,但我还是一下子买了半个店的东西。第二天,一个在南非的中国朋友知道我要这些东西,告诉我有一个小店,东西特别好,带着我就去了,结果,我走进了同一家店。但是,卖东西的老先生不在店里,看店的是一个老太太。我问:"昨天那个老先生呢?"老太太说:"他是我先生,昨天他做了很大一笔生意,今天去打高尔夫去了。"
我就开窍了。人干嘛要那么累,那么没完没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