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共建金砖银行成金砖峰会焦点
-新经济时代
-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战略性选择
-为文化喝彩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文化传通网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与非洲> 人物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更新日期: 10 01, 2011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刘艳青

 

夏洛特·杰弗瑞(Charlotte Jefferay)是南非人,20033月以志愿者教师身份来到中国,在青海省同仁县(藏语称热贡,Rebgong)一所高中教授英语课至今。来中国之前,她曾经在南非的一所大学任教约九年的时间。目前她即将启程回到自己的祖国—南非,离别之际,她向《中国与非洲》记者讲述了自己与青海的情缘以及在同仁县这个藏族聚居地工作和生活的点滴。

 

什么原因促使你到中国当志愿者教师?

其实我1999 年曾经作为绕克巴国际援助协会(Rokpa International)的志愿者来到青海的玉树县担任教师。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一直寻找机会能够回到这里并且多呆上一段时间。于是在2003 年我作为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的志愿者教师来到了同仁县的一所高中任教。我为 VSO 工作了3 年的时间,后来我所创办的英语培训项目(名为英语培训项目,English Training ProgramETP得到了美国桥梁基金(Bridge Fund)的支持。

 

能不能说一下您的学生,您对他们的学习满意吗?

我的学生年龄在15-22岁之间,很多学生来自游牧地区,学校距离他们的家都很远,所以他们上学比较晚,年龄相比一般孩子偏大一些。这些藏族学生幽默、热情、慷慨、聪明,我相信这是他们信奉佛教的结果。

他们学习都很用功,有些成绩十分优秀。有一个学生已经获得了美国的奖学金,目前正在那里学习。

 

您所在的学校教学条件怎么样?

这所学校的教学设施很简陋,教室里只有黑板和粉笔。我们的英语培训项目因为得到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英语图书馆并收集了很多DVD,还配备了复印机、电视还有一个配有45台电脑的微机室。学校很以我们的项目为荣,专门为我们提供了一间屋子作为图书馆和自习室,并尽力在各方面支持我们。

 

你有没有想过去中国的某个大城市工作,如北京或上海?

对于去大城市工作,我并不感兴趣,反而很被同仁这里的乡土环境所吸引。这里的山林、河谷、草甸都很美,尽管冬天时植物的色彩会转为褐色,一切也都变得暗淡、寒冷。离这里不远是高原,那里的风光更令人震撼。能够在一个拥有丰富藏族文化的地区呆这么久是真正不可多得的机会。这里有很多不同教派的寺院,节日时很多朝圣者会蜂拥而来,他们的虔诚让人动容。

 

您在当地生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当地居民又有怎样的印象?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一个炎热的国度来到一个寒冷的地方生活而能够不生病,还有学习藏语以及感到自己总是不够熟练。我是第一个被允许在这个学校教学的外国人,刚来的时候,不论我做什么或说什么,所有人都盯着我看。现在,感觉当地人比以前忙碌了,路上的车越来越多,骡子、毛驴都被栓了起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保护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的价值,当地也成立了很多关于教育、扶贫的协会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藏民很喜欢呆在一起,直到今天,我仍然惊叹于他们可以很容易就组织一个聚会而且在一起玩很长时间都不知疲倦。很多周围村庄的人,如农民、小商贩或游牧民生活并不富裕,他们到县城里主要是来做生意或去寺院拜佛。他们的善良和慷慨经常令我惊叹。

 

您游览过中国其他地方吗?对于未来有什么规划?

我只去过青海、甘肃和西藏的一些地方,也曾想过去四川和云南。不过到一些不说藏语的地方旅行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目前我打算离开中国回到南非,我需要重新建立与自己国家之间的联系。

 

每日要闻 更多
-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本周开幕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在南非约堡受到观众热捧
-国际社会向纵容非法象牙贸易的国家施压
-南非开普敦举办夏季集市
-中非渔业联盟在京成立
 
人物 更多
-交流带来合作
-非洲的星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多彩苏丹
-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艺术家阿空噶·乔纳斯·西奥多
-一位刚果(金)留学生的中国情结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潘鲁生委员: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南非驻华大使:金砖国家有望合作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卢沙野:金砖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艾平:中非党际交流面临挑战和机遇
-推进中非友好关系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