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青锋在非洲考察 |
作为启动于2010年的“东非植物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udies in the East African Flora)”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青锋见证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交流与合作的喜悦与曲折。自从1996年第一次到非洲,围绕 “非洲”所进行的交流合作已成为这位中国科学家事业发展中最清晰的路径之一。
从陌生到熟悉
王青锋与非洲结缘是在1996年,那时他还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讲师,被派往乍得恩贾梅纳大学(University of N'Djamena)做为期一年的援外专家。业余时间,王青锋经常到乍得和周边国家进行科学考察,当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生物类群激起了这位年轻科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那时他经常会骑着一辆小摩托车到野外,当地的黑人小孩四五个一群跟在他后面跑,等他停下来帮他拎包、扛标本夹、问他到哪去,需要什么标本,然后帮他采。这种淳朴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也成为他直至今日对非洲人最深刻的印象。
从陌生到熟悉,看似简单的一步却常有深远的影响。王青锋告诉《中国与非洲》的记者:“如果没有那次去乍得的经历,可能至今我也不会去非洲,因为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但是一旦了解了,就会有感情,并愿意去做与之相关的事情 ”。
从乍得回来不久,王青锋听说一位学习生物学的肯尼亚留学生想到中国读博士,但是由于不会说中文,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他和另一位教授商量后,决定接收这位名叫Robert W. Gituru的学生到武汉大学读书。王青锋解释说,如果不是因为对非洲的了解和好感,可能他也不会下定决心促成这件事。
随着教学和研究的深入,一个中非生物多样性合作、共同开展非洲植物物种研究的想法在王青锋的头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在他看来,在宏观生物学研究领域,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不能走出国门做研究,但是现在出于科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而且也有条件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研究视野,而与中国有着巨大差异的非洲植物多样性就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非洲国家虽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需求,但大多面临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一时难以独立开展研究。因此,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必要性。
 |
王青锋(左三)在非洲考察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1年,王青锋来到肯尼亚考察,希望推动这方面的合作,并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 Egerton University)签订了合作研究协议,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经费缺乏保障,虽然双方进行了一些联合考察,但是合作最终没有继续下去。
2002年,经过三年的学习后,Robert W. Gituru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回国后成为肯尼亚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Jomo Kenyatt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JKUAT)植物学系(Department of Botany)的一名教师。Robert非常了解和支持自己的导师王青锋推进中非之间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的想法,同时也很信赖中国在植物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他十分愿意推动在中非之间开展相关合作,回国后和王青锋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双方共同努力加速了合作进程。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王青锋自己虽然忙于工作以及出国进修,但是与非洲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这时国内去非洲考察的人也渐渐增多,王青锋和他们不断交流,与非洲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9年,王青锋从武汉大学调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Wuhan Botanical Garden,WHBG))工作。中科院系统先进的实验和技术支撑体系、专业结构更为完善的研究团队为一心促成中非合作的王青锋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事业平台。当年八月,通过Robert,武汉植物园和乔莫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的合作关系基本确定下来。12月,王青锋和中科院的同行再次到肯尼亚进行访问交流,并与乔莫 •肯尼亚塔农业与技术大学签订了合作研究的备忘录(MOU--JKUAT & WHBG 2009),2010年双方正式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设立相关研究机构,Robert担任项目框架下设于该校的中非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
这项涉及中东非多个国家的 “东非植物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 ”项目得到了中科院以及中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2011年开始,双方已经在肯尼亚和其他非洲国家开展了四次联合考察。作为考察成果,2012年底双方计划联合出版一本关于肯尼亚常见及观赏植物的专著,将以中英文同时出版,这本工具书将填补双方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同时项目框架内为非洲国家培养研究人才、共建植物园等方面的内容也在进行中。
 |
王青锋(中)在非洲考察 |
未来之路
从去非洲援外到推动中非合作,王青锋与非洲的交流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他自己与非洲的联系也越来越无法割舍。王青锋告诉《中国与非洲》的记者,这个项目按照计划还有三年时间就结束了,但是,“即使项目结束,我仍然会继续从事和非洲有关的合作研究,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开始,就应该持续下去,才能真正有成果”。他希望在未来中国和非洲都能培养出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年轻人才,也希望未来这方面的合作能够成为促进中非关系良好发展的新内容,从而将合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这项立足长远、事关人类生存环境的科研合作不断接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