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幢建筑花格子窗(DIWAN)的后面都隐藏着一双双女子向外窥视的明眸,从那里她们从容地观察过客和街市却又不会被人发现,那 DIWAN就像镶嵌在每幢建筑上的面纱,华丽而又隐蔽。”这里描绘的不是中国江南小镇娇羞的姑娘,也并非欧洲城堡中富有迷幻色彩的女人,而是富有阿拉伯风情的苏丹女子。这篇名为《苏丹女人的眼睛》的文章出自一个与这片土地有着十多年渊源的中国年轻人——苏宁。
结缘苏丹
要不是工作的原因来到苏丹,可能苏宁过得会是另外一种人生,2002年,这个年轻的中国桂林小伙子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没想到从此的人生际遇就与苏丹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02年,苏宁所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其派驻到该公司位于苏丹的办事处,回忆起启程之前的那段经历,苏宁对《中国与非洲》的记者说:“去苏丹之前,我对非洲没有任何的概念,想象之中的苏丹或许就是那种黄沙漫天、虫蝇遍地的恐怖之地,所以可以说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我就这样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苏宁在苏丹开始的几个月工作非常繁忙,在三个月充实的工作之后,他才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看这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国度是个怎样的地方,这里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苏宁在国内曾在新疆工作,那里的沙漠气候和宗教信仰同阿拉伯世界有着很多共同点,所以他回忆说国内的生活经验给了他很多帮助,很快适应了苏丹的生活。进出沙漠、丛林和海边的施工点对他来说,可能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艰苦。
另一扇窗
尽管工作压力很大,苏宁却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绘画。凭借以前的一点绘画功底和对苏丹风土人情的特殊喜爱,他经常忙里偷闲,随手创作几张速写,街边卖糖的苏丹老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当地邮差,以及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市井小人物,在苏宁的笔下都仿佛有了生命。“我就像使用相机一样使用我的笔,经常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就可以记录下很多生活的瞬间。”不久之后,苏宁的办公桌上就有了厚厚的一沓绘画作品。
拉希德蒂亚布博士(DR.Rashid Diab)是苏丹有名的绘画大师,机缘巧合,他看到了苏宁的一副绘画作品,于是建议他将所有的作品集结成册,“我在艺术方面其实是个门外汉,拉希德蒂亚布博士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他不仅帮我把作品出版,还教我开画展,让更多人知道我的作品,可以说,是在他的引导下,我才走上了这条艺术创作的道路。”苏宁回忆这段经历时言语中充满对这位苏丹艺术家的感激之情。 2007年,他在苏丹出版的这本画册SUDAN IN MY EYES 被苏丹总统府作为礼物赠送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