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启的这扇艺术之窗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苏宁的生活。他开始渐渐被苏丹人所熟悉。苏宁回忆说,有一次,公司因为业务扩大,需要租赁一个大的办公室,当时他去看房子的时候,房主看到他,就喊他“萨米”(Sami),原来这是他在当地使用的阿拉伯名字。而令苏宁最为震撼的是,有一次他去南部的一个小村落,一位老者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请他吃椰枣,而在老人儿子的翻译帮助下,他才明白,原来老人在电视上见过他。老人说,你已经成为我们苏丹的名人了。苏宁感动地说:“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狭小的村落,不同人种,不同语言,彼此之间的感觉却这么熟悉。”
苏丹,苏丹
2008年,苏宁基本结束了在苏丹的工作,回到中国。但他与苏丹的紧密关系却并未因此割断。他开始将自己在苏丹的一些生活经历写下来,先后出版了《尼罗,尼罗》、《非洲的星空》和《靠近尼罗河》等介绍苏丹的中文书籍,这些富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喜爱。今年刚出版的《非洲的星空》一书,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就在图书网络销售上创下佳绩,获得业界和市场的一致好评,这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中非文化交流关注度的提高。在苏宁看来,不管是绘画还是书籍,这些都是对自己曾经生活经历的记录,是对自身的反省,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保留自己跟苏丹很多朋友之间的那份情感。
苏宁很受当地员工的爱戴,在他积极工作方式的感染下,跟随他的当地员工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很多人后来都去了其他国家大使馆和其他一些外企高管岗位工作。回国之后,苏宁经常收到来自苏丹的朋友的问候。有一个朋友结婚的时候,他还专门在上海按照阿拉伯国家的要求订做了婚纱,作为贺礼送给苏丹朋友。“他们打电话给我,声音都是哽咽的,埋怨我说全村人都在等萨米去参加他的婚礼,我也很遗憾,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亲自参加,只能送件礼物表达我的祝福。”苏宁回忆起这段有些动情。
如今,苏宁已经在苏丹出版了三本阿语文版画册,并在国内出版了三本中文书籍,他表示他不会停止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尽管只是业余爱好,他依然希望可以继续走下去。就像他说的那样:苏丹是一个很精彩的国度,他就静静地呆在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