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3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雷家畈村农民汤桂兰(右)高兴地看着自家即将成熟的猕猴桃。(杜华举)
一些农民利用“退耕还林”的坡地栽种猕猴桃,收获了甜蜜的生活。
林宓
2007年10月的一天,湖北省建始县小坪村的朱时凯找到一些乡邻帮忙采摘猕猴桃。他家承包的1亩山坡地栽种的猕猴桃虽说没到盛产期,却也采摘鲜果760多公斤。这些猕猴桃刚刚下树就被人买走。那天,朱时凯得到了4610元钱。
果子一下树就变成了现钱,是件让果农兴奋的事儿。可他们在发展猕猴桃产业过程中却经历了不少的辛酸。
建始县地处湖北省西部大山区。那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最常见的莫过于无处不在的野生猕猴桃。
猕猴桃是亚热带水果中营养成份较为丰富的水果之一。它的果实细嫩多汁,口感清香鲜美,酸甜宜人,不但维生素C含量比柑桔、苹果等水果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还含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和矿物质。猕猴桃病虫害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没有污染的无公害果品之一,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
2001年,这个县的一些村民从电视播出的农业节目中了解到,城里人正追逐野生、绿色食品。他们想利用家乡的土特产多赚一些钱。但当时野生猕猴桃都长在石头缝里,所结的果实,最大的没有核桃大,口感又酸又涩。
村里人想了一些办法,将野生猕猴桃移栽到房前屋后,与家生的猕猴桃嫁接,猕猴桃的口味多少改变了些,偶尔还能卖些钱。村民樊海清从中看到商机,他承包了一块坡地移栽嫁接野生猕猴桃。樊海清担心这样做改变了猕猴桃生存环境降低成活率,顺着这个思路,他做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举动,往地里运石头。大家以为,模拟了野生环境,又嫁接了家生的品种,果子就会变大变甜。周边的村民也纷纷效仿。可到了收获季节,他们都傻眼了。果子不但个头没长,味道还是又酸又涩。这样的果子根本没人收购,就是送到市场,三五毛钱一斤也没人要。
樊海清等人怎么也搞不明白,少量嫁接猕猴桃味道能变甜,栽种面积大了为何不行了呢?他们找到了向绪铭。
向绪铭是建始县益寿果品合作社社长,懂得猕猴桃的栽培技术,还有销售渠道。经过调查他发现,村民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栽种猕猴桃的技术落后和品种老化。他告诉乡亲们,硬往地里埋石头,不但没有科学依据,还会损伤植物的根部,阻碍养分供给。向绪铭提出,只要解决技术和品种问题,猕猴桃产业在当地是能发展起来的。于是,他从陕西引进了一批“红心猕猴桃”优质品种,以合作社的名义,号召村民签订栽种合同,合同注明合作社包育苗、包技术管理、包销售,合同期最低短10年,最长20年。可许多村民谈及猕猴桃就生气,一些人不仅自己反对,还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要栽种猕猴桃。
李圣军外出打过工,“我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我知道城里人喜欢吃绿色食品。我回来正赶上合作社推广种猕猴桃,我就试种了”李说。李圣军在合作社的指导下,选择红心猕猴桃优质品种,按照每亩60株的标准,试种了两亩猕猴桃。第二年开始挂果,彻底改变了猕猴桃的酸涩。第三年,李圣军的两亩红心猕猴桃亩产达5000多元。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纷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在自家的地里栽种红心猕猴桃。正好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利用“退耕还林”的坡地栽种猕猴桃,村民积极性高涨,不但栽种果苗不缺地方,还能得到“退耕还林”补助款。他们纷纷淘汰老品种,栽培新品种,共栽种400多公顷猕猴桃。经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产品销售到湖北省会武汉市的一些仓储大超市。
每年10月份,山里的猕猴桃纷纷“下树”。超市前,每天都能见到许多市民购买猕猴桃的热闹场面。
当初给地里埋石头的樊海清,也重新栽种了5亩红心猕猴桃,亩产达到800公斤,每公斤价格是当初6毛钱的10倍。他高兴地算了一笔账“1亩田的果子大约能卖5000元,5亩是2.5万,除去成本3000元左右,一年纯收入可达2.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