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共建金砖银行成金砖峰会焦点
-新经济时代
-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战略性选择
-为文化喝彩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文化传通网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与非洲> 服务信息
 
扎扫帚也能富
更新日期: 04 27, 2012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毛竺馨
财富无处不在,一些农民靠做扫帚,成就了致富梦想
农闲时,扎扫帚。枚琳摄
财富无处不在,一些农民靠做扫帚,成就了致富梦想。

毛竺馨

河南省沁阳市的南鲁村,有200多年加工制作竹篮、竹筐等竹制品的历史。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小有名气。但10年前,村民却发现这些传统的竹制品越来越没有市场。更多的人愿意购买色彩艳丽、式样丰富,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在逐渐萎缩的竹制品中,唯独一种不为塑料制品取代的就是大扫帚。它的销量不仅没减小,反而越来越多。为啥?第一,扫地不用这个不行。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泥土路变成水泥地面,用扫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一个家庭光扫院子至少得用两三个。

在南鲁村编了20多年竹篮的周希龙想到了改行做大扫帚。他从市场上买回几把扫帚,拆开,重新做,做的不好拆了再做,翻来覆去,直到做的比买来的还好才住手。周希龙不光研究扫帚怎么做才能结实耐用,还研究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河南是中国的产粮大省,而沁阳及周边的几个县市是河南省小麦的主产区。每年一到麦收季节,晾晒粮食就会需要大量的扫帚。他想,农村打场一般都是妇女们干得多。她们喜欢用轻一点、扫起来有劲的扫帚。于是,周希龙选用细小的毛竹枝条,扎成了即轻便又不影响扫地效果的扫帚。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扫帚很受市场欢迎。周希龙改行第一年就有了3万元的回报。很多村民也学着他改行做起了扫帚,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

走进南鲁村,只见家家房前屋后堆满了编扎用的毛竹,院子里摆满了扎好的扫帚,男女老少有说有笑,手中忙着活计。你可别小看这些扫帚,就是它们使得南鲁村重新找到了致富路。村民张建功妻子乐呵呵地说:“我们家一年要卖近2万把大扫帚,按一把8元钱计算,一年的毛收入有16万元。”

南鲁村的大扫帚一直卖得很红火,但2003年,南鲁村的人发现自己的大扫帚越来越不好卖了。原因是大量外来的扫帚涌进河南市场。张建功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虽然本地人做的大扫帚称得上做工精致,但外形上与外地的比起来没有鲜明的特色,消费者很难从外形上甄别。他认为,南鲁村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过别人,除了质量第一,还必须让自己的扫帚看起来就与众不同。虽然大扫帚只是扫地的工具,但让购买者看起来美观大方赏心悦目也很重要。

张建功按照大扫帚的制作工艺,从第一道工序选料开始,将每根毛竹上的叶子处理干净,再将每根竹子都砍到标准的长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用剪子给扫帚修边。当地人把这道工序称为给扫帚理发。经过这样一梳一理,扫帚又整齐又好看。

在张建功带动下,南鲁村其他人也在扫帚的外形上下功夫,每做完一把扫帚都要精心梳理打扮一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南鲁村生产的大扫帚,以轻巧、结实、耐用,外形美观,牢牢占领了河南市场。不仅如此,这些大扫帚还卖到河北山东等地区。如今,全村80%农户扎扫帚,每年可生产扫帚50多万把,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随着扫帚市场的不断扩大,村里还出现了“扫帚经济人”。他们将农民的扫帚集中收购,再卖出去。村民扎扫帚所需要的材料不足或短缺时,他们还负责采购供应原料。为防止掺杂使假,做到文明经营,由村委会出面成立了协调组织,负责接待外地客户,协调扫帚销售价格等。

 

每日要闻 更多
-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本周开幕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在南非约堡受到观众热捧
-国际社会向纵容非法象牙贸易的国家施压
-中非渔业联盟在京成立
-尼日利亚文化周在京举行
 
人物 更多
-交流带来合作
-非洲的星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多彩苏丹
-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艺术家阿空噶·乔纳斯·西奥多
-一位刚果(金)留学生的中国情结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潘鲁生委员: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南非驻华大使:金砖国家有望合作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卢沙野:金砖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艾平:中非党际交流面临挑战和机遇
-推进中非友好关系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