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中国报道
 
生态移民 人退沙退
更新日期: 03 18, 2008 来源: 记者 :王喆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王喆
    土地沙化是中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而且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中国西北风沙区推行“人退沙退”新思路, 那里的生态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利用多种防风固沙措施建成的沙漠公路。晓满摄

中国西北风沙区推行"人退沙退"新思路, 那里的生态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杨文治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生态移民"中的一员。目前,他经营着两座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的年纯收入达9000多元人民币。他感慨地说:"过去在沙里'掏食'越过越穷,眼见着绿色离我们越来越远,真心疼。现在人退一步,日子却越来越好。" 杨文治原所在的盐池县地处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南缘。3年前,他住在离生态移民新村约40公里远的风沙区,自家耕种的一公顷农田所产的粮食不能维持全家温饱。后来在政府帮助下他携带妻子和女儿搬到了移民新村。

杨文治原来居住过的家,已经覆盖上了厚厚的固沙植物,不时还有野兔和石鸡等出没其间。远处山坡上人工种植的柠条绿意扑人,近处滩地里一片片红柳林已高及人胸。

人为"绿色"而退

国家林业局新闻处负责人刘雄鹰对《中国与非洲》说,土地沙化是中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而且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面对严峻的土地沙化形势和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沙区人与沙害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艰苦抗争,也走过一些弯路。杨文治和他的乡亲们曾经用土抵挡沙子,沙子来得多了,就堆一堵墙,再来再往高堆。最后没有那么多的土了,他们就挖泥来堆,结果把另外一片沼泽湿地的生态环境又搞得退化了。因为沼泽下面还是沙子。

面对如此恶性循环的局面,一些生态学家提出让自然界修复自己创伤的观点。前提条件是减少人的压力,就是"人退",人为"绿色"而退。不仅宁夏人这么做了,新疆人也这么做了。结果证明:"人退"有助于"沙退"或至少是"沙止"。

新疆移民搬迁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把居住在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以村或乡为单位搬迁到开发区,组织他们集中生活、进行生产;二是把人口稠密、水土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水土光热条件较好的乡村,这是投资少、见效快的形式之一;三是结合牧民定居半定居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据自治区环保局介绍,自上世纪末以来,先后有15.17万人从保护区或生态退化地区搬迁。

内蒙古一部分人走出沙地,走进城市。

孟克夫妇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牧民。当初,他们响应政府提出的生态移民号召,带领家人和100多名牧民进城就业。如今,他们已挣得百万家产,生活也越过越好。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像孟克夫妇那样,放下牧羊鞭、套马杆,进城闯市场,经营蒙餐、奶食品、牛羊肉、旅游业、民族服饰及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成为牧商或老板。对于这些牧民来说,他们只迈出了走向城市的一小步,而生态平衡却跨出了一大步。

锡盟副盟长阿迪雅算了一笔账:锡盟地广人稀,18万平方公里草场上分布着不到20万牧民,每转移出一位牧民,就可以缓解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压力。这是投资少、见效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现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总体上得到遏制,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45%;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由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4053平方公里;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7%提高到41%。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800元人民币增加到3890元人民币。

为了巩固生态移民取得的成果,锡盟进一步提出了"老年人进城养老,适龄儿童进城上学,青年人进城创业,富裕户进城置业"等政策措施。盟旗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牧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进行补助。他们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青年进城创业行动"等,加大对农牧民进行就业培训力度,对进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习的牧民子女,则实行不设门槛、不划分数线的"直通车"制度,以吸引更多的青年牧民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

生态移民多样化

据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中国各沙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生态移民的方法,比如草地移民,主要是通过牧民定居减轻草场的过牧压力,使牧业生产向良性循环发展;林地移民则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林区实行封育,使全疆天然林、天然草地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则利用国家和地方资金进行移民。

2006年6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减少为每年1283平方公里。50年来"治理赶不上日益加快的荒漠化"的被动局面,终于出现了首次逆转。

这应归功于治沙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即从"向沙漠进军"转为与荒漠和平共处,从 "人退沙退"到收获绿色。

 

每日要闻 更多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肯尼亚航空将增加飞往安哥拉首都航班
-《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办法》将实行
-贵州茶园面积达370万亩跃居全国第二
-至2014年全球一半A320飞机方向舵将在我国生产
 
人物 更多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聚光灯下:艺术家杨彦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专访 更多
-思想的力量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互信和共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成功之道
-谢亚静:中非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有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