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河南郑州一所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主角不是老师,而是100多名孩子。“婚礼”上播放着婚礼进行曲,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孩子的父母也在婚礼现场见证。据该幼儿园的李园长说,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通过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举行集体婚礼)正是因势利导、给孩子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可以告诉孩子们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
该事件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集体婚礼有利于孩子性心理健康。借助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希望将结婚家庭观传递给孩子们,是对儿童性教育的一种引导。而反对者认为孩子在该阶段就应该做孩子的事,婚礼是属于成人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性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
支持
田水元
教师
对于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解读,我们不能忽略了其间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应当多从教育孩子的视角解读。
事实上在电视剧、婚恋节目的影响下,幼儿园的孩子早对婚姻、爱情有所了解,幼儿园孩子早恋现象已经存在,但是这种了解和早恋很显然是表面的、幼稚的,是很不成熟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如果幼儿园和老师不进行正确引导的话,可能会误导孩子的婚恋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说,幼儿园通过举办“集体婚礼”,体验结婚的感觉,实质上是一种角色游戏,是对孩子们开展婚恋教育,开展性教育,让孩子正确认识两性关系,正确理解婚姻,以消除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健康心态和健康的婚恋观。换言之,幼儿园“集体婚礼”是一种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值得肯定。
实际上我们成人对于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殊不知我们在孩提时代,虽然学校没有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玩过过家家的游戏,这对于我们的成长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有一定的益处。相反很多小时候过家家游戏过不好的人,长大之后在婚恋方面问题比较多,这类人婚姻容易出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幼儿园组织孩子们举办“集体婚礼”,实际上是在独生子女时代为孩子们补上过家家的一课。
总之,幼儿园“集体婚礼”是在玩角色游戏,如同我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游戏,我们成人不必大惊小怪,默默的充当观众即可,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乐园里健康成长。
反对
梁杰
中国教育报
实际上,“过家家”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外力的过度干涉,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幼儿园主动促成、有组织地举办集体婚礼则有些过。其实,幼儿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方式,孩子们会经常扮演爸爸、妈妈、老师、警察等不同角色,这对儿童智力发展和社会化培养都有好处。
学龄前的孩子对成人的婚姻关系充满好奇,有的孩子跟家长说喜欢谁,想跟谁结婚,其实,孩子对爱情、结婚等字眼真正的涵义并不清楚,更不会理解责任、承诺等意味着什么,如果家长、老师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回答,孩子明白后通常都不会再纠结这些问题,而采取举办婚礼的形式,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另外,儿童婚礼隆重的背景、服装以及现场氛围让人感到如同成人婚礼,这种太过具像、太过成人化的形式失去了游戏本身的意义,也没有了孩子们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
目前,还没有一项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举办儿童婚礼能达到“促进孩子性心理成长发育”目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只能是园方的良好愿望而已。笔者以为,一场集体婚礼无法承载这么沉重的使命,更不用说会让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举办的集体婚礼,是另类的拔苗助长。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场所,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在举办类似的教育活动前,不妨多咨询相关专家,在专家科学指导下开展活动,切莫好心办了坏事。
支持
谢伟锋
红网
仔细一想,给孩子们办这样的启蒙“婚礼”,其实是可以有的。
首先,孩子们从这种集体婚礼里面,学习到某些成人世界的承诺和坚守,可以给他们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告诉孩子们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比如男孩可以当爸爸,女孩可以当妈妈。女孩长大以后,可以生宝宝、当妈妈。男孩和女孩长大后,会跟相爱的人结婚。
其次,很多人在担心孩子们过早接触到“性”,怕会污染到她们幼小纯洁的心灵。其实放在全世界来看,中国的性教育相当晚。拿英国来说,他们所有中小学自2011年起必须开设性教育必修课,向5岁以上学生讲授性知识。学生年满15周岁后,家长无权以任何理由让孩子免修这门课程。这项国人看来颇受争议的提案,其后续效应是大大降低少女意外怀孕率。
关于给孩子们的“性启蒙”,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欲拒还迎”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孩子们对于这方面知识呈现出一种本能的渴求,而另一方面却由于人为树立的道德藩篱,使得知识、经验和求知欲被绝缘起来。大多数人在初中生物课那堂“人体知识”,都是在老师“大家翻翻看就可以”的教导中一闪而过的。以至于不少人关于性知识,都是“自学成才”。这方面教育严重缺失,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如今未成年少女在“人流”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所以说当性教育已经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态势之时,我们应该抛弃以往的成见,真正把这方面的知识落实下去。而这次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虽然是模拟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能给孩子们一个长远的心理暗示。对于将来感情观、性理念,都能有个很好的启迪。
我们看到,在这则新闻里,幼儿园方面、孩子以及家长方面,都乐在其中。显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肤浅的“真人秀”,而是一种正确有效的教育模式。而有些人带着有色眼镜对此口诛笔伐,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在争议之中,探寻一条正确道路,才是教育的初衷。
反对
严宝坤
父亲
婚姻本身是一件极郑重其事的事情,不仅是成年男女间两情相悦的归宿,更是一个份沉甸甸的责任。以体验结婚的感觉,消除好奇心为由如同“过家家”般的给还是幼儿的孩子举办集体婚礼,未免失妥。
且不谈年幼的孩子是否真正懂得他们在“婚礼”上所言“因为爱他”的“爱”的含义,如此游戏一般举行的“婚礼”,难免给心理还不成熟的幼儿留下婚姻、婚礼不够严肃认真的印象,校方的初衷反而适得其反。此外,处于“婚姻”围城中的男女,具有彼此间的唯一性和排他性,那么“因势利导的给孩子灌输婚姻观念”而使幼儿们结为“夫妻”,是否也会使幼儿过于早熟因此而不再与其他异性好友相处呢?是否也会过早的学会“争风吃醋”呢?如此又何谈能告诉孩子“男人与女人的角色”呢?处于早期启蒙教育阶段的幼儿理应学会什么是爱,如何爱,但是,他们应当学到的“爱”是友谊之爱,而非缔结婚约之“爱”。
支持
丁小山
中原网zynews.com
大家质疑和反对的理由是这样的集体婚礼会给孩子们的婚恋观和忠贞观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认为涉“性”比较敏感。我个人认为这些人多虑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举行的婚礼只是比较正式的过家家而已,与“性”更是扯不上边。
首先,幼儿园给孩子举行集体婚礼不仅不会给孩子的婚恋观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让孩子们更有责任感,满足了孩子们照顾对方小朋友的欲望,每个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都会经历婚礼敏感期的时候,我相信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人在孩童时期也曾经有过“我好喜欢某某,好想和某某”结婚的念头,这是人的本能,人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阶段,正确引导比刻意压制更能给孩子的婚恋观带来好的效果。
其次,孩子一段时间喜欢和这个小朋友玩,过一段时间和那个小朋友玩,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不止是小孩子,就算是大人也会有和一个朋友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慢慢地渐行渐远的情况发生,古人不还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吗,怎么到了纯真的孩子身上,大人就觉得影响到忠贞观这么严重了呢,真正影响到孩子婚恋观和忠贞观的应该是生活中大人们在对待婚姻和爱情的言行举止吧。
至于涉“性”的说法,更是无稽,这里不讨论孩子是不是有性的本能,也不讨论孩子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了“性”。真要讨论下来,可以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长篇累牍的说起,我只简单的说,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他们无论是拥抱还是亲吻,无论是光肚肚还是光屁屁,都是从心底爱的流动,是最自然地状态,完全不涉及大人们严阵以待的涉“性”,不健康,不文明之类猥琐的思想。
当然,这个幼儿园为这么多孩子举行集体婚礼,组织的有些刻意了,不论从服装上还是从形式上更像是在满足大人未实现的愿望,想当然地想一次性解决所有孩子的婚恋敏感期的问题,但是这种形式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是一种探索,是比在孩子对妈妈说“我喜欢某某”时得到妈妈训斥和不理不睬的一种进步,是值得鼓励的。只要是有孩子,并且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的人是不会简简单单的就将孩子们的婚礼和婚恋观、忠贞观、“性”联系在一起并且大加斥责的。
反对
郑轶
人民日报
在“幼儿婚礼”策划者看来,这堪称一种成长教育,用“性游戏”的形式,来化解欲说还休的敏感话题,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听来似有道理,但引导儿童两性意识,非得用如此“催熟”的方式吗?男孩女孩之间,说句“喜欢”,只是童言无忌,何必透过婚礼的噱头人为放大呢?如此“成人化”的仪式,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天真与灵秀,而是同年龄不相称的违和与尴尬。
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个最朴素的经验,应当是幼儿教育颠扑不破的真理。孩童的世界,白纸一张,你随意涂抹的一道色彩,对他而言却是生命的“第一次”痕迹。成熟的轨道,人人终究要走,但童真和稚嫩,却是不可逆转的时光。谁都有懵懂好奇的时候,欲告知孩子们两性的知识、爱情的内涵、婚姻的责任,有的是办法和途径,更要注重时机和方式。毕竟,幼儿教育不是“过家家”,须遵循天性、恪守规律,绝不可揠苗助长、肆意而为。
可惜,很多家长和老师却不谙此道,总愿意以成人的思维选择教育模式,将孩子过早推向大人的世界。综艺节目中,不时可见浓妆艳抹的娃娃媚眼乱抛;日渐裸露的车展上,身着比基尼的女童车模让人跌碎一地眼镜。孩子们袒胸露背的衣着、矫揉造作的神情、“小大人式”的腔调,让人不禁慨叹童心沦落、童真不再。或许,有人会辩解,此举只为培养孩子的文艺才能或开朗性格,但早早失落弥足珍贵的童真和童趣,孩子的人生已然不再完整。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吧,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如今环境的改变、网络的侵袭,本就潜移默化地加速着儿童“性早熟”,岂能再以偏颇甚至荒唐的教育手段,给这些璞玉强行打上成人的烙印?一场“幼儿集体婚礼”的热闹过后,娱乐了大人,损害的却是一颗颗赤子之心。
反对
邓海建
中国妇女报
“性教育”当然该从娃娃抓起,这是个正经事。
然而教育是项科技活儿,既怕力有不逮,也怕过犹不及。幼儿园搞 “集体婚礼”,虽然郑重其事,甚至还有父母亲临现场,但这不过是大人的狂欢,与孩子的性教育有多大干系?他们眼里的 “喜欢”或者“结婚”,与成人世界的婚姻爱情观,果真是一个概念吗?
性教育须有边界,掌握方法和手段,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诉求,成人不必惊扰孩子的认知过程。
譬如“幼儿园集体婚礼”,确实让两个 “一对”的孩子更亲密了,但“婚姻”的排他性会不会令其交友更为困难?拥抱、 KISS,这些仪式“全套”下来,在给予参加者自信和阳光的同时,一旦 “婚姻关系”破裂,会不会也因此留下一些阴影呢?
孩子天性会模仿、会学习、有情感,通过角色扮演等,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进程。但如果学校和家长正儿八经掺和进来,恐怕好玩的事情也变得不那么好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