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4-25日,由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大学校长论坛”将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由中非双方各20所院校参加。最近,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刘宝利就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和中非教育合作等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与非洲》的专访。
《中国与非洲》:近年来,中国对非教育援助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宝利:迄今,我共在25个非洲国家开展了近60期援助项目,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生物、微生物、计算机、物理、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材料、园艺、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23个。近年来,尤其是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教育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对非工作机制已经形成。2005年在北京召开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并签署《北京宣言》,确定了中非教育合作基本战略柜架。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了由教育部和商务部联合举办的中非大学校长论坛。教育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教育援外工作会议,由政策制订者、一线实践工作者和有关学者专家参加,交流经验,并听取专家学者意见,为今后工作拓展思路。
教育援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地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对全国的教育援外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目前,共建有10个教育援外基地。
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稳步推进。2000年以来教育部在教育援外基地及项目院校共举办了78期研修班,1533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级教育官员、校长、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
来华奖学金名额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9年,每年在华学习的非洲奖学金生数目都在增加,从2000年的1,154人增加到2009年的4,824人。2010年,对非援助名额大幅增加,提前2年完成“到2012年为非洲提供5500个奖学金名额”的目标。
孔子学院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已在非洲22个国家开设了29个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教育援外“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2009年9月,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学院正式开学,该院按照中国模式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该项目是目前为止中国在国外开展的最大的政府间合作办学项目。此外,我部还向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厄立特里亚等国选派援外专业教师。
非洲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设立非洲研究机构的院校已增加到11所。教育部国家留学生基金委自2008年起,专门为部分高校提供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赴非进修学习的名额,以培养一批“非洲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