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人物 文化 简讯 我的非洲故事 经济 高端访谈、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共建金砖银行成金砖峰会焦点
-新经济时代
-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战略性选择
-为文化喝彩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文化传通网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与非洲> 高端访谈、专访
 
潘鲁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更新日期: 03 04, 2013 来源: 北京周报《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本刊记者 刘检

 现在有很多地方也希望把农民留在农村。您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对留住农民能起到什么作用?

 潘鲁生:在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必然的。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要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流向城市的人力资源要充分的城市化,包括职业技术能力、社会福利待遇以及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二是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态和生产发展要有持续的动力和活力。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空心化和农民工发展等具体问题,还需要丰富发展的思路。比如从农村文化出发,立足乡土,开展生产,发展生活,会有更高的幸福指数。因为文化生产可以和城市创意经济结合,也可以嵌入生态农业,创造效益,同时归属感更强,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促进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的。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调查报告中您指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会增强农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您看来,发展文化产业给农村的氛围和农民的精神状态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潘鲁生:为什么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因为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农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生态不仅关系到6.5亿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态、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影响到面积是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倍的广大农村的发展动力,而且,农村文化保存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农村文化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严重影响民族文化发展,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城市化进程,以文化下乡以及消灭所谓的城乡差别,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切断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之根,将直接对文化生态构成人为破坏,引发文化的水土流失。其结果是,传统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恋土情节越来越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农村空心化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文化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推进,势必制约农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文化建设要和生产相结合,要全面建立农村社会的文化支撑。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从什么角度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就业?

潘鲁生:举个例子来说,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过程中,可以具体发掘农村手工艺产业的原生态原创意特点,把它们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可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的挖掘深度,开发主题性手工艺创意。此外,可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这样拉长做大的产业链就意味着可以给农民更多的就业机会。

当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需要社会给予哪些帮助? 

潘鲁生:根据多年调研,我们梳理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从根本上说,农村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合发挥农村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面对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仅就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而言,在发挥农民文化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作,集合优秀的科研、创作和产业力量,加强创意研发、培训交流和市场运作,提升综合性、本土化的文化产能。当然,产业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具体在金融服务、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和协作。

 

   Previous   1   2  

 

每日要闻 更多
-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本周开幕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在南非约堡受到观众热捧
-国际社会向纵容非法象牙贸易的国家施压
-南非开普敦举办夏季集市
-中非渔业联盟在京成立
 
人物 更多
-交流带来合作
-非洲的星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多彩苏丹
-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艺术家阿空噶·乔纳斯·西奥多
-一位刚果(金)留学生的中国情结
 
高端访谈、专访 更多
-陈众议:守护中文,守护“中国梦”
-潘鲁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南非驻华大使:金砖国家有望合作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卢沙野:金砖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艾平:中非党际交流面临挑战和机遇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