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织布车间。海龙摄
编者按: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一大批中非合作项目将陆续得到落实。中国承担落实框架协议的在非洲的骨干企业,过去怎么做,现在怎么做,将来怎么做?为让读者更多的了解他们,我们开设了《中国企业在非洲》这个栏目。希望读者朋友和我们的编辑记者一起共同感受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真实想法和他们在非洲的所作所为。
王喆
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verseas Engineering Corporation)总会计师王贺彩对西方散布的“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论调十分愤慨。他从北京总部办公大楼办公室的多宝阁里拿出一个由红豆杉树茎制成的饮水杯,郑重地放在办公桌上,说:“看到这个杯子,我就很难过。与非洲合作,不能让我们的红豆杉悲剧重演。”
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后,迄今仅存的56种植物中的一种。红豆杉植物中含有比其他任何一种植物高数十倍的抗癌物质--紫杉醇。其药用价值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鲜为人知。
1994年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商人来到中国,没有将红豆杉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便进行掠夺性廉价收购,导致大批树龄在100-250年的红豆杉被剥光树皮遭致死亡的劫难。美国自己也有大量的野生红豆杉,但美国法律绝不允许在其国内利用红豆杉。当时,中国对红豆杉价值认识和立法滞后了,直至1999年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并制定相关法律,这样的恶劣事件才得以遏制。
中国政府对待非洲的做法截然不同。近几年,非洲陆续被勘探到不少矿产资源以及石油储量。中国出钱帮助非洲勘探,注明矿藏的真实价值,然后将资料毫不保留的全部送给非洲国家。“我们没有对人家指着金矿说那是石头,然后很便宜买回来。我们会如实告诉人家,这是金矿,世界很奇缺,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大的利益。我们还会按照世界统一价格,明码收购。我们帮助非洲人发现财富的真实目的,是希望他们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王总说。
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verseas Engineering Corporation)是最早进入非洲承包工程市场的中国企业之一。作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专事海外市场经营开发的子公司,中海外已在非洲覆盖了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实业等三大领域。按照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中海外”在将近20个非洲国家陆续承建了300多个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均为主包方,累计合同金额30亿美元,营业收入20亿美元。因其在非洲市场出色的业绩,连年入选美国《工程新闻纪要》全球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之列。
带着这份真诚,中海外实业投资所有项目都紧紧贴着非洲需求而发展。
给马里棉花找市场
马里盛产优质棉花。1968年,中国为马里援建了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建设初期,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工厂运作也很好,给当地人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好处。但这个项目在移交给马里人自行管理后,由于多种原因,遇到了设备常年运转却得不到应有的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面临困境的该厂于1991年倒闭。1994年,中海外通过购买资产合资创建了马里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地处赛古市,简称赛纺。中海外垫付流动资金约3940万元,还从国内请来纺织专家,通过改造生产线,很快能让工厂恢复了生产能力。
随着中国对非援助向公路、农田水利、民居工程的拓展,中海外在非洲的市场也越来越大了。他们的亲身感受是只有老百姓受益了,援助才有实际意义。中海外在非洲致力于让每一个援助的项目,无论是工厂还是一套设备,都能为当地民众服务,给当地人带来实在的效益,延续中非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赛纺实现了这么一个初衷。中海外走出了一条中国探索对外援助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途径的成功道路。
赛纺是马里目前最大的一家纺织厂,主要业务是使用当地的棉花加工生产和销售纯棉纱线、坯布、漂染以及印花布等,年销售收入800-1500万美金,当地固定职工1435人,中方职工11人。这个纺织厂实实在在给予了1400多个人的就业机会,使1400多个家庭有了生活的保障。
赛纺的产品对当地的供应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赛纺准备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能力,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不断开发新品种。非洲的年轻人也很时尚,新潮,也需要体恤衫、牛仔裤运动装,还有校服、工装等。技术改造项目一旦完成,不仅可以生产出不同品种的产品,还可以给周边国家带来实惠。
为了确保赛纺的有效运行,马里政府给予了赛纺自成立之日起13年经营期的优惠条件,包括免交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机械设备进口关税等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税收一系列优惠条件。2006年,马里政府特批了免一年的增值税。赛纺从1994年至今,一共交纳税收1860多万美元。
13年来,无论是总统大选还是地方官更迭,每一位政府官员到任,都要到厂里视察。马里总统杜尔曾说:感谢中国政府,感谢COVEC使马里发生了巨大和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给予COVEC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并希望看到更多、更大的项目由COVEC实施。COVEC在马里是屈指可数的,相信COVEC会有更好的业绩。
各国访问团到马里后,如果要看外企,首当其冲要看赛纺。看他的管理、生产规模、最终的效果。当地政府一些大的活动都邀请中方人员参加。
为科特迪瓦人送健康
科中制药公司(中海外实业投资项目之一)位于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的工业区,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2000平米。它是利用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建成的独资控股公司。科中公司为西非地区第一个按照GMP标准建立起来的制药企业。经过近4年的经营,已经在西非地区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西非地区制药业和当地政府的好评。
针对贫困人群,科中药业生产廉价药品甚至免费相送。2006年,发生在科特迪瓦的洋垃圾泄漏事件考验了科中药业。当时,20多个露天泄漏点被雨水冲散,导致一种致命毒气泄漏,造成11个人丧命,1000多人入院急救,引起社会极大恐慌。离科中药厂不远处也有一个泄漏点。当时整座城市被交通管制,汽车不能自由往来,科中药品销售出现问题。但公司在危机关头,克服困难,不但没有停止对外的药品供应,还拿出相当一部分具有解毒功能的药品赠送给当地政府,并紧急配置一些应对这场灾难的药品,无偿地投放市场。
目前,科中制药公司共有27名员工,中方7人,科特特瓦员工20人。该厂开发了24个针对非洲人群的新药品上市。新药走向市场有一个被人认知的过程。公司首先保证生产的药品品质要好,另外,还与当地卫生局、医院合作,将其转换成为处方药。这就又要迈一道不低的门槛。处方药对适应性要求非常高,只要有1%人群不适应,就不能成为处方药。而这一切,科中药业做到了。
现在,科中药业年销售能力为50万欧元。
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在非洲建立10个抗疟中心的任务,科特迪瓦有望成为其中的抗疟中心之一。真到那一天,中海外将责无旁贷,继续在药业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