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从梦想到现实
-祖马访华和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一个中国总理与非洲
-周恩来在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简讯
 
做大非洲市场
更新日期: 03 13, 2008 来源: 《中国与非洲》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王喆
    中海外副总经理施平主要负责国际承包业务。他认为,非洲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而缺乏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国骨干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显著。双方的合作一定是共赢的

这是中海外的混凝土布料机。海龙摄

中海外副总经理施平主要负责国际承包业务。他认为,目前非洲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而又缺乏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在内的基本建设力量。中国骨干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显著。所以,双方的合作一定是共赢的。

王喆

目前,中海外仅在博茨瓦纳就拥有建筑工程、污水处理和供水处理3个E级(即无限制级)资质,去年至今,新签合同额近3亿美元,在建项目17个,为该国的主要承包商之一。

如此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他们辛勤的付出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融入当地社会

中海外在非洲从事国际承包有近20年的历史了。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到今天,首先在于他们尊重非洲市场规则。中海外的经验说明,要想在非洲搞好承包业务,必须认清自己的实力,了解非洲市场,尊重在建国的国情,融入到该国的管理中去。

施平说,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非洲的中国企业,主观地认为非洲很落后,自以为是地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经营非洲市场,结果栽了大跟头,常常不是被监理罚款就是拖工期,搞得焦头烂额。他们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在中国可以盖高楼大厦,在非洲连普通民宅都干不了。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们低估了非洲的管理水平,没有按照当地的管理规范去做。经营非洲承包市场,不是单纯靠注册,拿到项目就行了。

“上善若水”,水是无形的,可以是一杯,可以是江河湖海。水又是柔和的。这两个特性正是进入非洲的企业所必须的。

非洲的法律法规,包括工程承包的管理规范、规则都是非常健全的。非洲大部分国家对合同有一种强制性细化的要求。同样的抹灰,监理要求一个平方米、一个平方米地测试。公路,每一延米都要做试验。监理从不怕麻烦,施工方更不能怠慢,每一项都要认真完成。他们的不变程序是必须得到监理的认可后才可以继续进行。而这些,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一开始,中国人会很不习惯,认为琐碎、重复、浪费、牺牲进度。但工程做多了,就悟出其中的道理了。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儿”。这个“细”,对施工质量太重要了。只有细到家了,才能对整个质量负责。中海外得出的结论是,“愚笨”的方法往往是最尊重科学的,是最可靠、踏实的科学。

南非的工程管理比中国要先进。中海外从南非的工程项目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管理经验。在南非,做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任何一道工序,都要在开工前一星期提交环境、安全两份报告。当决定挖沟时,环境报告要求必须注明是否会碰到树木、草,什么样的树和草是受到这个国家保护的,你准备将其移植到那一个指定地点。安全报告更是如此。挖沟,几米深应该为防备人掉下去做那些相关防护,对有可能的扬尘、机械漏油等凡是可预见的事故的避免措施和应急预案,一应俱全。人员的装备,从头盔、防尘面罩,防护镜到反光工作服。手套是防腐的,硬质皮鞋,重物砸了不伤脚,鞋底是防穿透的,钉子穿不过来,人员配备对讲机,施工车辆配备警示灯。工人的工装半年更新一次。有了这样的报告,监理才会允许开工。走进中海外在南非的施工现场,就像停工半个月似的,即干净,又没有喧嚣。

融入当地社会,还表现在对当地文化的认知程度上。中海外主动加入当地行业协会、商会等,与高层、同行、工会组织进行交流,为增加相互了解开辟渠道。这样既有力于消除误解,又让非洲人知道中国的企业是尊重和了解当地文化的。

共建和谐社会

中海外在非洲所有的高端管理人才都是全球招聘,低端劳务则主要在当地雇用。中海外一直坚持和谐社会的概念,拿到了工程,就要让当地人受益。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会有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

如果是施工项目,一方面大量的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尽可能多的选用当地的技术工人和力工。让他们直接从工程中得到就业机会和实惠。不仅如此,中海外技术层、管理层也都采取了“本土化”的方法。这样做,有力的保证了商务、财务等与当地管理规则直接接轨。

工程管理更是这样。中海外在博茨瓦纳的总评估师是当地人,月薪5000美元,比中方总代表都高。但公司认为雇佣当地人可以利用他们的母语优势和符合当地惯的思维和价值观优势。总评估师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不卑不亢。他们为工程挽回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中海外在博茨瓦纳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四五人都是本地人,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及工程师都是曾在中国留学的非洲人,不仅有土木工程等专业知识,同时还通晓东西方价值观,会说母语及汉语两门语言,甚至女朋友都是中国人,他们担任中海外中层管理人员很得心应手。中海外的中国员工已经习惯了被当地人领导。至于普通技工、力工则全部是当地人。

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中海外还下大气力免费为当地人进行培训。一个工程下来,有50%的力工从技盲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木工、瓦工,使他们步入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许多人经过培训,最后成为某一行业的老板。

现在,中海外在非洲已成为当地纳税大户、雇员大户。博茨瓦纳国家住房公司,有一个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中、低档住房,以及中小学校的改扩建项目。中海外一开始就进入这个市场。目前,中小学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中海外成功引入中国政府的优惠贴息的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认为,这是可以给当地人带来福祗的项目,于是积极介入,先后分别贷款1亿元和2亿元人民币,很好地解决了当地许多人的住房问题。这些工程质量甚至高于市场招标的项目。这样的住房项目完成后,中海外每一次都赠送2-3套房子作为对当地的回报。

中海外各工地很注重防病治病,加大防范艾滋病的宣传力度,张贴预防艾滋病的标语,提高工人的防病意识。他们可以细化到为每一个工地建设固定厕所。

所有这一切,都为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日要闻 更多
-2010非洲能源矿产研讨会在京召开
-莫桑比克与非洲开发银行签署贷款协议
-坎昆气候大会:墨西哥总统呼吁各方做最后一搏
-财政部等三部门通过环境税征收方案
-人民币结算试点出口企业扩容185倍
 
人物 更多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一个乌干达人的东方情结
 
专访 更多
-肩负使命的人
-发展的奇迹
-传递梦想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