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祖马访华和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一个中国总理与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简讯
 
尼日利亚央行行长:将人民币作为外储是战略决策
更新日期: 01 20, 2011 来源: 国际在线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驻尼日利亚记者魏向楠

从2011年1月1日起,人民币成为尼日利亚外汇市场上的贸易结算货币。这引起尼日利亚舆论的热烈反应,同时也引起中国金融领域的关注。17号,国际在线驻尼日利亚记者魏向楠对尼央行行长萨努希进行了专访,萨努希表示,时机成熟的时候,尼日利亚将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货币,而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

在接受采访时,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希坦言,把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决定。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单纯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多元化投资会将投资者的风险最小化,而现在持有欧元和美元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要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不仅要实现货币多元化,其中还要包括不同的经济体。如果持有的是美元和欧元这两种货币,那么看一看美国和欧洲的情况,我们看到的是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政府高额财政赤字,以及由此产生的中短期风险。”

萨努希表示,外汇储备多元化需要稳妥进行,需要找到一个基本面完全不同的经济体,有盈余,高增长,GDP的主要驱动力不是金融资产而是通过生产获得。他认为,中国正是这样一个经济体。而考虑在尼国家外汇储备中保有一定人民币储备,是该国一个战略性的决定。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经济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增长。它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和劳动力,这也是我们想要发展的一种模式。我们会尽可能和中国进行越来越的经济合作,中期的或者长期的。因此,把人民币作为我们外汇储备的货币实际上是我们做出的一个战略性决定。”

萨努希说,他密切关注着中国货币和金融改革的动向,并在最近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了解人民币改革的最新情况,一旦条件允许,尼日利亚将立即启动对人民币的外汇储备。而在现有的情况下,尼日利亚央行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就是将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

“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就是允许人民币和在我们的交易所里购买的美元进行贸易结算,信用证用其中一种货币定价就可以。现在我们已经允许进口商拿着从中国出口商那里直接用人民币定价的信用证,购买和兑换美元,而不一定要用美元定价的信用证。这是第一步,我们在等待中国对人民币进行的改革继续下去。”

对于要到中国做生意的尼日利亚商人来说,原来他们要在尼日利亚境内先把奈拉兑换成美元,然后把美元汇到中国,在中国境内再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不仅操作流程繁琐,而且多次换汇的成本也很高。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后,他们就可以把奈拉直接兑换成人民币,从而节省了很大一笔费用。2010年,中尼双边贸易额超过75亿美元。随着中国和尼日利亚双边贸易的不断增加,这种结算方式可以使贸易变得更加快捷,并节约交易成本。萨努希说,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有利于两国经贸往来的发展。

至于具体会储备多少人民币,萨努希说,这要取决于中尼双方贸易额的多少,并要根据人民币的回报率来决定。他还说不排除以后会购买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另外,萨努希还表示,他将很乐于见到尼日利亚银行和中国银行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

“我们很愿意看到尼日利亚银行和中国银行结成联盟。我知道中国建设银行曾经和几家银行有过交流。另外,我也知道尼日利亚几家最大的银行也有意让中国银行加盟,就像它们和南非标准银行的合作方式一样,即便是购买这些银行的少数股份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资本基础。因为如果他们购买尼日利亚银行15%或者20%的股份,这样就能开启一个通向中国大银行的出口融资,基础设施融资的通道。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使南非标准银行受益颇多。” 萨努希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之间金融领域合作的脚步放缓,但是只要具备可操作性,尼政府就会支持尼日利亚银行和中国银行进行合作。

 

每日要闻 更多
-利政府向利比亚非洲投资公司移交渡口饭店和邦加橡胶厂项目资产
-中国钱撬动新兴市场
-2011年非洲经济增速将超5%
-2011年达沃斯论坛今开幕 中国入世十年成议题
-亚洲成印度最大外资来源
 
人物 更多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一个乌干达人的东方情结
 
专访 更多
-“互信和共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成功之道
-谢亚静:中非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有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肩负使命的人
-发展的奇迹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