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和肯尼亚两国文化交流多姿多彩,从汉语教学、联合考古到旅游业,看似不同领域,其实大有关系。
“我读过《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红楼梦》。这些名著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故事,也透露着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礼仪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我特别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卡洛琳在中国工作过,对汉语及中国文化兴趣浓厚,谈起中国古典文学如数家珍。还有许多肯尼亚人到中国留学。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光源说,这得益于两国政府的努力。他说:“近年来中肯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些领域包括文化、教育、考古、体育、卫生、科学等等。目前在中国的肯尼亚大学生有300人。中国政府每年都向肯尼亚青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名额。”
目前在内罗毕有两家孔子学院,成立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5年来,先后有300多名当地青年来学习。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大的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越来越多中资公司的到来,让当地汉语人才供不应求,中资公司争相招收内大孔子学院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前景加上报酬不低的工作,造成学生报名踊跃,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学院看望师生,学生们一曲《茉莉花》不仅让胡主席为听到乡音而高兴,更通过媒体,让内大孔子学院蜚声海内外。为此,中方院长撒德全充满自豪。他说:“开创了中肯文化、教育交流的新篇章,能在孔子的命名(名义)之下传授汉语给非洲人,传授中国文化给非洲人,我们很高兴。”
再看考古。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最早的人类骨骼化石,至今仍有不少地方维持着原始的生活文化方式,被称作“原始社会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但始终无法证实。随着到拉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两国对拉穆地区展开联合考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0年,由中国政府投资的三年联合考古合作项目启动,这也是中国考古队第一次走出国门。联合考古分水陆两路,一路是对拉穆群岛及附近海域的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考调查和发掘,另一路是马林迪附近的陆地科考,目的是进一步破解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一些历史疑团。
中肯文化合作还体现在旅游业上面的合作,肯尼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又有迷人的海滩、古老而神秘的非洲文化。旅游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自从肯尼亚2004年被列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被当地独特魅力吸引。据肯尼亚旅游局统计,从2004年至今,来肯中国游客数量每年都有20%至30%的增长。肯尼亚旅游部长巴拉拉表示:“中国与肯尼亚都是文化遗产大国,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位于世界前列。我很高兴中国人民正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我想借此机会对中国朋友们说,肯尼亚有许多旅游看点,欢迎你们来肯尼亚!”
今年二月,中肯两国旅游界官员在内罗毕商谈扩大合作,引起了当地华人旅行社的关注,各方都看到了新机会。如果联合考古能有突破性发现,必然吸引更多人到来,而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多,会中文、懂中国风俗的旅游服务人才会更紧俏。这对华人旅行社是个机会,而对在内罗毕的两家孔子学院,恐怕更是一个新的助推器。 这也是为什么肯尼亚国家遗产与文化部长恩蒂玛玛谈到两国文化交流会特别兴奋。他说:“肯尼亚与中国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对两国人民也是非常有益的。我想肯尼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将会让肯尼亚人民与中国人民贴得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