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古籍“敬奉山神”中的一页--收藏于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
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在探讨数字化创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234首席专家徐小力教授主持会议
调研报告展示了课题组在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做东巴经典古籍调研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传承与跨学科数字化创新的学术前沿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2&ZD234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研究论坛于2015年12月2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是在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联合拍摄的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纳西族传统造纸术与其传承的文化》和《回归的东巴经卷》获得 2015年第十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的最佳人文纪录片奖之后,在京举办的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学术前沿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传承与跨学科数字化创新。主旨是针对流失海外的东巴古籍藏品的现状,研究新模式,采用数字网络化技术对东巴经典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传承。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技术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2&ZD234首席专家徐小力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并发言。
徐教授认为,中国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是当今公认的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2003年纳西族东巴经典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确立了中国纳西族东巴文化在世界及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大部分东巴经典广布世界各地,国内外东巴经典学术研究处于分散的状态且彼此沟通不便;目前能释读东巴经典的川、滇、藏区的几位老东巴祭司已年逾古稀,经典传承面临濒危;东巴经典传承面临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问题。鉴于东巴经典具有卓越价值及独特传承意义,针对东巴经典传承面临的问题,为实现东巴经典的遗产保护、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提出通过国际合作、跨学科(文理工)综合研究的方式构建一种东巴经典国际共享信息平台。
研究提出的关键技术包括:提出了复杂象形文字数字化采集、释读、识别及编码的方式;提供了经典古籍的信息检索、信息统计及传播的网络化方式;构建了东巴文化共享平台的软硬件框架及展示系统;构建了面向东巴象形文的数字化释读数据库及知识库等。
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东巴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2&ZD234子课题1组负责人张旭女士围绕信息科技将使数字化的东巴古籍在国际平台上共享进行了发言,她认为数字化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用数字记录的方式,延迟濒于灭绝的文化的形象,促使古代文明的形象与内容以新的生命力量融入当代文明,影响当今人们和未来人类的世界观,因而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戏曲学院、北京蓝深科创科技有限公司、光明日报等在京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在校研究生共 23人参加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