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目前7.18亿吨钢铁产能中,有3亿吨左右未获中央政府批准。当然,这3亿吨"违规产能"不仅仅包括民营企业,一些国有企业也隐藏着没有完成审批或核准程序的"违规产能"。
对于一直处于"失控状态"的中国钢铁行业,一场清理大幕早已拉开,现在正临近第一幕的尾声。继7月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下称《规范》)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在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目前,工信部已经完成对上报钢铁企业第一次审核,国家发改委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钢铁产能申报表的填写。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发改委和工信部的清查行动都是根据34号文的要求而开展,如果两者结合一起做效果应该会更好。"比如可以减少企业的申报工作。"
更重要的,则是如何理解中国钢铁产业目前的"产能过剩"和"黑户"现象。"对产能过剩概念的误解和对需求的低估,落实在投资管理体制或政策上,是导致所谓违规产能出现的重要原因。"刘海民说。
对过剩产能的误解,是简单地把产能减去产量或需求量之差当做过剩产能。这意味着只有"产能=产量",也就是产能利用率为100%,才没有过剩。但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的研究,钢铁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85%即属正常,超过90%就意味着产能不足。
这符合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两个年份钢铁产能利用率超过90%,分别是1993年和2003年,都出现了钢材价格成倍暴涨、进口钢材大量增加的现象。
政府对钢铁需求过分低估,是钢铁行业内人士近十年来的共识。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参与编制的"钢铁产业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1.4亿吨,而该年实际消费量3.5亿吨;国务院2009年年初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预测当年中国粗钢消费4.3亿吨,结果实际消费5.7亿吨;国家发改委2005年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预测中国2010年消费粗钢3.2亿吨(±7%),而今年实际消费量肯定不低于6亿吨。
中信证券(600030)钢铁行业资深分析师周希增认为,此次清查对大中型钢铁企业更有利。"大中型钢铁企业违规项目较少,而被清查出的违规项目又将给大中型钢铁企业提供兼并重组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另外,未来环保标准的提高将削弱中小钢铁的成本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