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新出炉的咨询报告看来,那些足以改变全球企业界秩序的中国公司靠的是规模,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周二发布的年度报告《新全球挑战者》(New Global Challengers)列出了最有可能挑战老牌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新星。这份榜单显示出,中国企业发挥全球影响力的根源在于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而非“企业家精神”。在这份全球百强名单中,中国占据了33席,印度占据20席,巴西13席。这份榜单同时也和那些引起美国焦虑的有关“中国创造”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照,包括歼-20隐形战机的首飞、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以及中国是否存在独特的育儿方法。
报告称,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百强名单中,已有五家公司的实力“非常接近老牌跨国企业”。但其中没有一家是中国公司,尽管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占了三分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上榜的中国公司有全球业务仅仅是因为他们为中国政府承担了重任,从为中国进口金属和工业产品,比如中国铝业公司(Aluminum Corp. of China),宝钢集团(Baosteel Group)和中化集团(Sinochem);到运输出口产品,如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China Shipping Group)和中远集团(Cosco);再到进行基础建设,比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正泰电器(Chint)以及上海电气集团(Shanghai Electric Group)。没有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有助于促进中国政府已花费数十亿美元的“软实力”推广行动,就像好莱坞的电影为美国所做的宣传一样。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可供人们食用的,就像印尼的印多福食品(Indofood)以及泰国的联合速冻食品(Thai Union Frozen Products);也没有能增进人们健康的,比如像印度制药商Dr. Reddy's和巴西的Natura;更没有能提供可靠的商业策略消息的,比如印度的塔塔咨询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上榜的中国企业也生产消费品,比如海尔冰箱、奇瑞汽车以及利丰服饰。但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榜单来看,日用杂货店里没什么有影响力的中国产品。
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分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和董事总经理迈克尔(David Michael)说,上榜的企业中没有像苹果公司那样的企业,但也并非绝无可能。中国的民营企业里不乏知名的消费品牌,比如淘宝商城和折扣连锁酒店,但这些企业尚处起步阶段,还未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