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祖马访华和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一个中国总理与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每日要闻
 
商务部可采取终止交易等措施保护国家安全
更新日期: 03 08, 201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3月8日中国证券报】商务部7日公布的《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有关事项的暂行规定》明确,对国家安全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外资并购,商务部可终止当事人的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措施消除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7日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外资并购审查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会变,而是为了在扩大引进外资中保护国家安全。

并购安全审查范围明确

暂行规定要求,外国投资者并购属于审查制度明确的并购安全审查范围的境内企业,应向商务部提出并购安全审查申请。

根据上月国务院发布的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重点、敏感军事设施周边企业,以及关系国防安全的其他单位;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企业,且实际控制权可能被外国投资者取得。

暂行规定明确,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申请人未经调整并购交易、修改申请文件并经重新审查,不得申请并实施并购交易。同时,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行为对国家安全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终止当事人的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该并购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对于在商务部向联席会议提交审查后,申请人对申报文件有关内容做出修改或撤销并购交易的,应向商务部提交交易修改方案或撤销并购交易申请。而对于属于并购安全审查范围的,规定要求,商务部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在其后5个工作日内提请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查。自书面通知申请人受理申请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申请人不得实施并购交易,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不得进行并购审查。

规定具体列示提出并购安全审查申请时需提交的9类文件,其中包括审查申请书和交易情况说明、外国投资者及关联企业与相关国家政府的关系说明、股权转让协议或者外国投资者认购境内企业增资的协议以及相应资产评估报告等。

暂行规定实施半年

暂行规定自2011年3月5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1年8月31日。公众可于2011年3月5日至4月10日,向商务部提交意见和建议。

陈德铭表示,商务部用半年的时间作为暂行规定实施时间,在3月5日之后的45天内由公众评议,商务部将对评议进行研究并及时反馈。同时在半年时间内,商务部会密切跟踪暂行规定的执行情况。

今年2月12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安全审查制度。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外资并购审查并不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会变。

“中国是为了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开放就要兼顾到国家经济的安全,兼顾到一些规则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陈德铭指出,实行世界各国通行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是为了体现扩大引进外资和外资参与中国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保护国家安全。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投资环境最好、外资获利最多的地方。2010年中国吸收外资达1057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但与全球吸收外资以并购为主要方式不同,在去年吸收外资的1057亿美元中,并购投资所占比例仅有3.0%。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共完成44起外资并购案例,同比增长29.4%;28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交易涉及金额22.19亿美元,比去年下降14.5%。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外商投资并购规模逐渐扩大,外商总投资中并购方式占比将逐渐提高。

 

每日要闻 更多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或上半年出台
-世十年中国平均关税从15.3%降到9.8% 进口增4.7倍
-中国“杂交谷子”为非洲摆脱饥饿带去希望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拟于五一开始实施 购物占比例低
-谢企华:国新公司将仅投稀缺资源和新兴产业
 
人物 更多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一个乌干达人的东方情结
 
专访 更多
-“互信和共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成功之道
-谢亚静:中非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有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肩负使命的人
-发展的奇迹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