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祖马访华和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一个中国总理与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每日要闻
 
改革贵在知行合一
更新日期: 03 15, 2011 来源: 金融时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3月15日金融时报】“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结束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明确表达了中国必须推进改革的观点。温家宝此前在国内外的多个场合,提倡政治体制改革。不过,中国民众不通过国内外媒体报道等间接渠道,而以现场直播方式,亲耳听到总理对改革毫不含糊的立场,昨天还是第一次。

问答中,温家宝对通胀压力、高房价等中国社会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只有在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提问时,他选择从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局高度,强调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说,在温家宝眼中,改革是中国解决发展中所遇问题的总钥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

人民能否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取决于第一,生产是不是发展;第二,产品如何分配。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产和分配都靠政治权力决定,甚至包括每人每个月可以吃到多少斤粮食。1978年之后,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在很多经济领域,政治权力退出如何生产和分配的微观决策,交给市场价格调节,政府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宏观调控。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

市场调节的优势是提高效率,弱点是无法保证公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因此,政治权力将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人民对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的最终感受。温家宝直言,中国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所谓腐败,就是用公权谋私利。

权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不当运用,正是中国社会种种不和谐的症结。过去五年间,中国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呈上升趋势:政府财政收入以近两倍于国民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政治权力最终控制的国有资本的利润成倍增长都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在权力主导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逐渐形成了两个特征:一是主要依靠权力获得资源的“体制内”和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获得资源的“体制外”的分化加剧,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社会境遇的差距日益明显;二是不论体制内外,权力与金钱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易,为少数人创造巨额不正当收益的现象更加突出。两者的共同结果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加剧。大部分公众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对此难言满意。这也是中国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矛盾凸现的根源。

温家宝正确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丧失的危险。” 纵观中外历史,绝对权力伴随绝对腐败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个人权力集中,错误得不到纠正,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并非个案。我们敬仰尧、舜、华盛顿、孙中山这些“天下为公”的先贤,但是将国之命系于明君圣主,在当代显然是愚蠢的赌博。改革政治体制,就是改革权力不受或缺少监督、制约的体制,从制度上兑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温家宝的表态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知行合一才是关键。改革必然导致社会部分利益群体受损。然而,放任问题积累,社会不公恶化,可能使全社会在矛盾集中爆发时,付出更大的代价。所谓知,仅有总理一个人的声音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执政党、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中的多数对改革形成共识。所谓行,是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采取实际行动,切实推进司法独立、舆论监督、预算透明、决策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中国改革取得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每日要闻 更多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 小商品或将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英国《卫报》:“华盛顿共识”正被中国终结
-钢铁业高速增长动力减弱 进口铁矿石量价齐跌
-火电排污“最严标准”即将颁布 脱硝享优惠
-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年内公布 全年增减尚不确定
 
人物 更多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一个乌干达人的东方情结
 
专访 更多
-“互信和共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成功之道
-谢亚静:中非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有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肩负使命的人
-发展的奇迹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