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有关“人民币走出去”的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人民币“走出去”要比人民币国际化更加现实。现在人民币已经“走出去”了,但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大概还需要三到四个“五年规划”时间,也就是15至20年的时间。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称,人民币国际化是必要、可行的,也是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他表示:“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引入了大量资本,但从现在开始,中国要向资本输出时代过渡,不开放比开放的风险更大。”
戴相龙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可兑换,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下均可兑换;第二是人民币要成为全功能的国际货币,功能包括计价、投资、交易、结算、储蓄等;第三,人民币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比较大的比例,比例至少要和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相等。
“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已经有了十多年,人民币已通过各种形式走出国门,但戴相龙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全功能的国际化货币,可能还需要15至20年。当前,美元地位不能取代,但是美国应该把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戴相龙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一定要从经常项目向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过渡。现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迟迟不能实现,一方面有中国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造成的。现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主要是股票资本不能自由进出。
戴相龙认为,要更好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先突出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扩大QFII的额度,QDII额度也可以扩大;第二,港股直通车应该通起来;第三,加快推出国际板。
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联合主席大卫-马什认为,人民币未来会成为交易结算的重要货币。中国可以发行一些特别债券,让其他国家来持有,这样可以平衡国际货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