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祖马访华和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一个中国总理与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每日要闻
 
干旱推升粮价上涨预期 关注国内外双重叠加效应
更新日期: 05 24, 201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记者 白田田 方烨 周勉
业内人士:应关注国际粮食炒作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叠加效应

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的旱情仍未有效缓解,对于粮食减产的担忧加剧了市场短期内对粮价上涨的预期。不过业内人士称,对于国内粮食生产不必有太多的担忧;在关注国内天气的同时,还应关注国际粮食炒作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叠加效应。

23日,早籼稻期货主力1109合约早盘一度大涨近4%,最终放量上涨近3%,并带动其他谷物期货上涨。A股市场方面,虽然农业板块随大盘大幅下跌,湖南金健米业却逆势上涨,涨幅达到7.29%。

经初步统计,重灾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受旱农田面积近3000万亩,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的近1/3。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称,湖北省继5月上旬末降雨之后,5月21日至22日再度发生中度以上降雨过程。本轮降雨对缓解旱情有利,但大旱尚未解除。本轮降雨结束后,到月底尚无有效降雨预报,湖北省大旱仍将趋重发生。

中央气象台的最新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华南地区雨量较大,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

中粮期货农产品分析师佟远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3月份以来,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降水偏少,降水量比往年整体减少3成到4成,严重时减少7成以上。湖南和江西是早籼稻主产区,产量占全国一半,市场对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的担心尤其明显。

记者在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益阳市的几个乡镇走访时,粮农纷纷反映目前他们对无水可用的局面已经无能为力,早稻大面积绝收基本已成定局,改种一季稻也困难重重。

今年,益阳市南县洪堰湖村种粮大户胡建在去年100亩的基础上增加了500多亩准备大干一场,但目前的局面极有可能让他一下损失20万元。他说,自己已经放弃了200亩完全失去水源的双季稻,剩下的400亩能改种中稻的就改种中稻,不行就改种晚稻,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据南县水利局副局长姚年华介绍,今年1月至今,全县降雨仅为160.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成,南县境内各河流除淞澧洪道尚未断流外,其余5条河流已陆续断流,大部分河床过白。旱情已经造成全县71万亩耕地面积全部受灾,成灾面积达32万亩,绝收面积达5.6万亩,经济损失超过8000万元。

湖南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陆福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干旱比较严重,早稻减产已成定局。往年早稻耕种后才出现干旱,今年干旱提前到来,很多地方无法耕种,“插秧都插不下去”。佟远明认为,2010年国内早籼稻减产6.1%,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减产的可能性不大,但比正常年份会低一些。

佟远明认为,早籼稻价格上涨很快,回落也会很快,难以在高位维持很久。虽然国家提高了稻谷最低收购价,但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量较大,对市场有一定的压制作用。大家觉得价格有往下走的趋势,现货市场不是很积极。而且从销区大米的需求来看,今年淡季来临得比晚年提前,也会抵制稻米价格的上涨。

“现在是‘天气市’,小麦生产也处于关键期,温度过高或降水过多都会有炒作的空间。”佟远明说,不过,对于国内粮食生产不必有太多的担忧,目前粮食炒作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国际市场,国际粮价的上涨可能通过心理层面向国内传导,和国内粮食市场产生叠加效应。据了解,近段时间国际农产品市场进入气候频发阶段,市场炒作因素增加。受此影响,美国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自5月中旬以来均强劲上涨。

 

每日要闻 更多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首都各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讲话
-中国稀土行业将现大规模重组 施行出口配额限制
-商务部称限制塑料袋使用范围将扩至餐馆医院等
-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呈六大特点
 
人物 更多
-科托努的女站长
-佛得角两代歌后唱响北京
-一个乌干达人的东方情结
 
专访 更多
-“互信和共赢”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成功之道
-谢亚静:中非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非合作:有别于西方的新模式
-肩负使命的人
-发展的奇迹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