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每日要闻
 
德班大会谈判合并文本出炉 中国或签署减排协议
更新日期: 12 05, 2011 来源: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德班大会现微妙突破
  当地时间123日,德班气候大会进程过半,各方利益集团对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方面依旧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博弈一周后,德班大会“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谈判合并文本正式出炉,被外界视为“微妙突破”,或将成为此次德班气候大会最可靠成果。

文本“并不完美”
  3日,“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谈判合并文本出炉。这是大会召开以来形成的首份重要文件,近百页的文本面向所有的与会方,为重要议题列出各种谈判选项,分别提出了全球总的减排目标,国家的减排目标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做出的贡献。
  该份文本之后将提交《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审议,以最终达成全面、平衡的结果。有分析认为,如果德班气候大会能达成什么协议,这份文本有可能是协议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谈判文本增加了应对因减排造成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措施,这一条款下包含了来自缔约方的三个提案,其中有以中国、印度和阿根廷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提案。在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涉及到气候变化时,要求发达国家不得采取如关税等任何形式的单边手段,来制裁和约束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环保学者杨斌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基于该份文本形成的结果有可能成为《京都议定书》的“替代品”,“但是各方利益集团真正达成共识还需要一定时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会议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这份合并文本“并不完美”。路透社就指出,作为1000亿美元绿色气候基金的重要部分,外汇交易税收问题并没有纳入合并文本,而这一税收是通过转换政府间责任来补充资金的稳定途径。此外,航运、航空税也将留待日后讨论。有绿色和平组织人士表示,文本中大多为“务虚”的督促,而没有涉及资金来源规划才是真正的危险之处。也有NGO分析人士指出,这份文本目前只是拼贴了各方意见,要弥合观点的分歧,本周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态度显著变化
  让所有国家承担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责任,是欧盟、小岛国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等国的要求。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一直备受压力。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视谈判情况而定,中国不排除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的可能。对此,杨斌认为,中国此次态度出现显著变化,较此前会议是一大进步表现。杨斌预计,如果此次德班大会能够出台减排协议,中国有可能将签署相关协议。
  “事实上,如果中国参与减排协议,并不会像一些人所说,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从长远来讲,碳排放的增多只能是对未来产生更多伤害。”杨斌表示,如果将碳排放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但不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个人收入、企业产能,反而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事实上,低碳排放行业在今后越发具备优势,以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得到重估。
  此前,在《京都议定书》对各国碳减排的国际法约束下,发达国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高价差,并衍生出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的3种机制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是CDM(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
  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最大的卖家,如果《京都议定书》无以为继,市场规则将发生极大变化,中国将受到很大冲击。相关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近来宁可买碳价格在近30欧元/吨的非洲CDM项目,也不愿意买基本在10欧元以下的中国CDM项目。然而杨斌表示,CDM模式本身有一定问题,但在中国CDM依旧可行,并没有面临“生死关头”。他认为,问题在于,在一些垄断行业的压力之下,中国企业没有减少碳排放动力,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瓶颈,比如国家电网系统并没有给予清洁能源足够的通道等。也因为此,发达国家认为中国中长期减排义务不确定性大,导致碳交易上“远离”中国。

 

每日要闻 更多
-德班气候大会首次“中国角”系列边会启动
-南非将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投资绿色经济
-尼日利亚武装分子袭击警察局和银行致多人死亡
-探讨工业化经验 促进中非共同发展
-新华国际时评:“地球列车”别忘了“非洲乘客”
 
人物 更多
-对话中非“文化苦旅”的先行者李松山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聚光灯下:艺术家杨彦
-科托努的女站长
 
专访 更多
-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合作健康发展
-20+20:新的20/20远景
-思想的盛宴
-思想的力量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