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çais English 订阅
邮件订阅 手机订阅 订阅方式
首页 封面故事 特别报道 观感交流 中国报道 服务信息 人物 文化 简讯 交流 经济 专访 观点
 
马上订阅
-盘点文化盛典 共享交流成果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非关系:新年迎来新机遇
-从梦想到现实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网
中非民间商会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与非洲> 每日要闻
 
新华国际时评:入世十年 惠及世界实现共荣
更新日期: 12 12, 2011 来源: 新华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小 中 大

    十年磨一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而且也在喜获“入世红利”的同时影响和惠及世界。如今,在入世十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将谱写与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篇章。

这十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十年。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4.7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入世了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十年。过去十年,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由于进口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十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节省开支300欧元。正如美国前商务部长坎特所说,中国入世不仅对中美双方是双赢,对全世界都是双赢。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趋缓的背景下,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十分之一。今年中国将进口约1.61.7万亿美元商品,未来五年中国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曾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美方核心人物、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直言不讳,中国的发展对于国际经贸格局的结构性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世贸组织规则的忠实履行者,中国始终致力于在世贸框架下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平稳发展。中国主动积极推进贸易平衡战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扮演着向全球输出总需求的重要角色,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而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这样评价,中国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明显。

此外,中国坚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改革和完善,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

巴尔舍夫斯基认为,中国入世使得世贸组织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体系。

国家主席胡锦涛11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破解发展进程中的难题。

对中国而言,入世不是对外开放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只有分享,才能共赢。盘点十年历程,就是为了更加坚定地走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之路,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各国共荣。

这一个十年,成就辉煌。下一个十年,更值得期待。

 

每日要闻 更多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
-欧盟原则上同意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中国表现获德班气候大会与会代表积极评价
-科特迪瓦议会竞选活动遭袭至少3人死亡
-11月经济数据今公布专家预测CPI下行破五
 
人物 更多
-对话中非“文化苦旅”的先行者李松山
-从南非到中国藏区
-来自非洲的“洋雷锋”
-聚光灯下:艺术家杨彦
-科托努的女站长
 
专访 更多
-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合作健康发展
-20+20:新的20/20远景
-思想的盛宴
-思想的力量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关于《中国与非洲》 | 联系我们 | 订阅服务 | 广告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与非洲及中国与非洲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