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RANÇAIS 北京周报
聚焦
新疆喀赞其居民走上旅游致富路
《北京周报》记者 李小玉  2017-05-17

阿子燕家窗前展示着各种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供前来参观的游客选购。(摄影 李小玉)
 

走进阿子燕·伊子的家,人们立刻会被眼前宽敞的院落、天蓝色的庭院外墙、郁郁葱葱的葡萄架子以及室内富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地毯所吸引。这座极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民居已经有83年的历史,见证了阿子燕丈夫一家三代人的成长,可以称得上百年民居。

阿子燕家坐落在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南市区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在这个以反映伊犁维吾尔民俗风情为主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里,分布着许多融合中西风格、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其中不乏像阿子燕家这样有着百年历史传统的民居。这里的民居和环境建设始终保持着百年前的传统风貌与格局,素有“民居博物馆”之称。作为喀赞其40多家民俗家访点之一,阿子燕家几乎每天都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夏季旅游旺季时每天的参观人数能达到400到500人,淡季或平季时也能维持在每天50到100人的接待规模。

然而据阿子燕回忆,在2008年民俗旅游区试营业之前,喀赞其并非现在的面貌。“以前这里的街道都是土道,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她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伊宁市政府出台了《伊宁市南市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并于2007年投入1亿元资金全面实施了伊宁市保护性改造工程,硬化道路52公里,铺设供水管网36公里,排水管网39公里,并安装了1500盏路灯。古老的民居焕发出新的光彩。

阿子燕家的庭院里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手工丝巾。(摄影 李小玉)
 

阿子燕家从2008年景区试营业时就被列为了民俗家访点,开始接待游客参观。据她介绍,每天早晨5点多点钟她便会起床,花大约4个小时打扫房间,就连1亩地见方的庭院她也会亲自用拖布清扫一遍,晚上也经常忙碌到10点多钟。然而,在这位54岁的维吾尔族妇女脸上却看不出一丝倦怠,相反,她微笑的神情总能感染每个和她交谈的游客。阿子燕坦言,自己很幸福,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这种幸福不难理解。原来,政府每月会以“工资”的形式将景区门票收入的一部分返还给家访点的住户。被参观的次数越多,“工资” 也会越多。以阿子燕为例,旺季时单凭“工资”一项收入就可以月入2000多元。此外,她还在自家庭院和卧室陈设了民族特色服饰、丝巾以及手工艺品,正好为从事小商品贸易的丈夫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每年又可以增加4到5万元的收入。“每天不用出门就能赚钱,这样的事情当然令人高兴了。”她开心地解释道。“从前,我没有工作,待在家里没有什么收入,现在不一样了,我可以花自己挣的钱了。”

阿子燕向前来参观的游客饶有兴致地介绍着自家的百年古居。(摄影 李小玉)
 

过去9年,她接待过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许多游客。从小便和汉族孩子一起玩耍长大的阿子燕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大大方便了日常的接待工作。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她又萌生了学习英语的想法。“今年,我一定要学英语。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向国外游客介绍我们传统的文化和习俗。”阿子燕很有信心地说。

她已经工作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市区买了现代化的公寓,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会过来,在这间古老的民居里重温儿时的时光。她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将家访点的事业延续下去,“不仅是为了赚钱,我也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子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和传统。”

相关文章:
挖掘民族文化宝藏 带动当地妇女就业
持疆之本在于凝聚民心 261万人脱贫是硬任务
链接: 中非合作论坛   |   中非合作网   |   中非民间商会   |   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文化传通网   |   中国发展门户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   |   订阅   |    设置主页
版权所有 中国与非洲 京ICP备08005356号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Weibo